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与救治

发表时间:2014-01-16  浏览次数:586次

心源性休克是心肌梗死疾病的并发症,同时也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治疗技术的提高,近期预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生存率也有所提高[1]。为了能够降低死亡率,必须很好掌握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2例,其中男68例,女54例,年龄41~86岁,患者病史均在半年以上。心源性休克患者有82例,非休克患者有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史、生育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把患者分成两个组,一组是休克组(82例),另一组是非休克组(40例),将两组患者的年龄、血压、胆固醇、血清磷酸肌酸同工酶、心率、血糖等指标进行检查,检查完之后对两组的情况进行对比。另外还要了解患者的心血管病史(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梗死的类型等等。患者发病以后,要取患者的血液,对患者的心肌损伤情况进行测定,测定的时候要取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心肌肌钙蛋白等,每天都要进行一次测定。此外在患者发病期间,还要用超声的方法来检查患者的心动图,观察患者的心室收缩情况,并且分析其心室射血的量。

1.3数据处理:将我院的试验数据均录入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心肌梗死患者共有122例,休克组有82例,非休克组有40例,休克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非休克组,而且休克组的血压比非休克组更低,心率更快。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x±s)组别例数年龄

(岁)舒张压

(mm Hg)心率

(次/min)血钾收缩压

(mm Hg)非休克组4041±2182±1576±113.9±1.5128±38休克组8275±969±1385±204.2±0.3108±29注:1 mm Hg=0.1333kPa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休克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休克组,另外,休克组发生其他并发症(心律失常、高血脂、高血压)的几率也远远高于非休克组,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比较[例(%)]组别例数高血脂心律失常高血压死亡率非休克组4011(27.5)7(17.5)5(12.5)6(15)休克组8229(35.4)22(26.8)12(14.6)23(28)

3讨论 

3.1病情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而心源性休克又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危险的并发症。因为心肌坏死,收缩力减弱,导致了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如果不尽早进行治疗,病情恶化,甚至会发生死亡。在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医生要密切观察和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治疗此病提供可靠而准确的依据[2]。首先要对患者的心率进行观察和监测,因为病情恶化的时候,患者的心率会变快,所以医生必须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护,注意患者的心率、心律变化。其次还要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因为血压能够反映患者休克的情况以及预后。在患者休克期间,医生要每隔15分钟进行1次血压测量,病情得到控制以后,则要每隔两小时测1次血压。最后还要观察患者的尿量,因为尿量是患者器官血供的重要指标,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尿量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另外还要为患者导尿,做好导尿管的护理。

3.2治疗:因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很高,如果是并发性心源休克,则需要针对休克来进行治疗。首先要运用加压的药物、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并且合理进行植入手术。加压药物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流状况,但是对心肌梗死疾病却没有其他的治疗作用。因此,可以使用溶栓药物来进行治疗,溶栓药物加上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疗效会更好。最后,还要进行冠脉成形术或者是搭桥手术,通过这些方法来治疗患者的心肌梗死,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5]。

 

4参考文献

[1]张文芳,胡桃红,丁力平.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干预进展[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3,12(1):72.

[2]张世清.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4):201.

[3]李永丽,李应东.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18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29(2):15.

[4]李兴凤.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2(4):99.

[5]孙勇,池一凡,牛兆倬,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会[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15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