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24 浏览次数:633次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脉急性闭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需要临床及时有效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进展快,患者病死率高。研究表明,在心肌梗死发病后的抢救中及时给予有效的院前救治能够降低患者病死率。在院前急救中,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观察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2年2月~2013年2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上述患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尿激酶溶栓治疗禁忌患者、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衰竭患者、出血性疾病及有出血倾向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与对照组(患者被家属送到急诊科救治),每组18例。观察组男10例,女8例,年龄48~70岁,平均(58.9±6.1)岁。对照组男11例,女7例,年龄48~73岁,平均(59.3±7.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为家属送到本院急诊科救治,给予常规院内救治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院前救治,给予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措施:①接到120急诊电话后,简单询问患者病情,并在最短时间内出诊,在出诊途中和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并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到达急救现场后,护理人员检查患者意识、呼吸、脉搏等情况,连接好心电图导联。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患者活动及情绪改变。②给予患者吸氧,做好心电图监测,观察患者意识、心律等改变情况。给予镇痛和镇静处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因为情绪而导致耗氧量增加,加重病情,及时给予硝酸甘油、吗啡等,同时给予阿司匹林。③建立静脉通道,及时建立静脉通道,保持急救药物的早期应用,对医师给出的口头遗嘱要进行三清一复核,避免用药差错。④针对患者出现的较量、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减少情绪对疾病的不良影响。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家属参与其中,给予患者心理支持。⑤做好转运和交接护理。在患者上车前,让患者了解转运途中可能存在的危险,让患者对其了解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理解。在从事故现场转运到车上时,要在患者躺下情况下,将患者一起拖上担架,不可只是抓着患者四肢将患者放上担架。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改变情况,对患者不停进行监护,做好除颤准备。转到医院后,和院内医护人员做好交接,让院内医护人员详细了解患者其详细情况及已经实施的相关救治措施。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 d后胸痛发生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4.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3 d内胸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急需要及时救治,这样才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过程中,院前急救能够尽早的对患者实施救治,为院内救治打下基础,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提高了救治效果。在院前救治中,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必不可少[1]。在院前急救护理中,护理人员做好急救药物和设备准备,使院前急救工作顺利进行,在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病情有助于提高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在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改变,根据具体改变情况给予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所以能够提高此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2-3]。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还有助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3 d后胸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减少胸痛发生,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4 参考文献
[1] 田 硕.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抢救和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38.
[2] 张兴春.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121.
[3] 刘伟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