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诊断血管性头痛的价值比较

发表时间:2014-01-15  浏览次数:552次

血管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头痛类型,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发作期疼痛剧烈,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因血管性头痛的临床症状与头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其他明显的体征,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导致误诊漏诊率较高。现阶段临床借助脑电图、多普勒及MRI等对血管性头痛进行诊断,但准确性存在较大的差异[1] 。对经颅多普勒及脑电图在血管性头痛诊断中的价值进行比较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2年8月诊治的60例疑似血管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经颅多普勒组与脑电图组,每组30例。经颅多普勒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2~68岁,平均(32.6±10.6)岁;病程12 d~6年,平均(3.4±0.8)年。脑电图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4~66岁,平均(32.4±11.2)岁;病程15 d~7年,平均(3.6±0.5)年。患者均因剧烈头痛来我院就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就诊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均由我院专业医师进行检测,并由2名以上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根据检测结果做出诊断,以降低检测和诊断的误差,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1.2.1 经颅多普勒组操作:经颅多普勒组患者根据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检查使用的器材及操作方法如下:仪器:使用以色列生产的INTRA-VIEWTM型双通道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操作方法:①将脉冲探头设置为2 MHz,由颞窗对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进行检测。②由枕窗对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进行检测。③收集患者血流频谱、舒张期末流速、收缩期流速、平均血流速、血管搏动指数等数据,并根据检查结果做出诊断。

1.2.2 脑电图组操作:脑电图组患者根据脑电图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检查使用的器材及操作方法如下:仪器:使用国产的 ZN7A00型脑电图仪。操作方法:根据国际10/20的要求放置仪器,在安静、过度换气及睁闭眼情况下分别进行单、双极导联描。根据扫描结果做出诊断。1.2.2 脑电图组操作:脑电图组患者根据脑电图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检查使用的器材及操作方法如下:仪器:使用国产的 ZN7A00型脑电图仪。操作方法:根据国际10/20的要求放置仪器,在安静、过度换气及睁闭眼情况下分别进行单、双极导联描。根据扫描结果做出诊断。

1.3 评价方法及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病理诊断,结合治疗诊断进行综合诊断,以综合诊断结果为标准对两组患者诊断的准确性进行评价。按照准确率=准确病例数/总病例数×100%的公式计算准确率。

1.4 统计学处理:统计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并采用SPSS 15.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颅多普勒组30例患者诊断准确28例,误诊2例,准确率为 93.3%,优于脑电图组33.3%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血管性头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剧烈疼痛为主要特征,直接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临床研究证实,血管性头痛的发病与饮食、精神紧张、遗传、疲劳、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2] 。虽然现阶段对血管性头痛的治疗已取得较好的进展,但由于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该病的临床治疗不理想[3] 。因此对血管性头痛诊断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我院对临床常用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诊断在血管性头痛诊断中的准确性进行比较分析,对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性及价值进行研究,为临床诊断提供最佳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经颅多普勒检查在血管性头痛诊断中的准确率较脑电图检查具有显著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多普勒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无辐射等优点,而且经颅多普勒检查能够对脑部血液动力学进行动态的追踪性观察,根据检查获取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等相关数据进行诊断,不仅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根据血流速度的变化指导临床用药。经颅多普勒检查在血管性头痛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综上所述,在血管性头痛诊断中经颅多普勒诊断的准确性高于脑电图,且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无辐射等优点,是现阶段血管性头痛诊断较为理想的方法。

4 参考文献

[1] 张银珠.血管性头痛的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检查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3):79.

[2] 李之霞.动态脑电图对儿童血管性头痛和头痛型癫痫的诊断作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46.

[3] 陈 桃,郭渠莲.经颅多普勒超声对62例儿童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11,23(5):256.

[收稿日期:2013-05-30 编校:苏建东]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