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护理学》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4-01-23  浏览次数:585次

  慢性乙型肝炎是指慢性HBV持续感染伴有活动性肝病,血清 HBVDNA水平一般在105拷贝/ml以上,ALT持续或间断升高,肝活组织检查示慢性中、重度坏死炎性反应[1]。回顾性分析128例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分析和探讨健康教育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1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男76例,女52例,年龄16~4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用药指导、心理支持、出院健康指导相结合。

1.2.1 用药指导:治疗前:①向患者和家属说明目前所有抗病毒药物只能是抑制病毒,不能完全彻底杀灭和清除病毒以及抗病毒药物的有效率、疗程、价格,并且告知随意停药的后果十分严重,从而使患者和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②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告知其用药后的副作用,而且这些不良反应经适当的对症处理患者都能耐受,并且是暂时性的、可逆的,随着药物应用时间的延长会逐渐减轻;治疗期间: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主动关心患者,鼓励患者度过反应明显期。体温过高、头痛时,可遵医嘱予双氯芬酸钠25 mg塞肛,症状可缓解。②饮食与营养的指导,行干扰素治疗患者早期往往胃肠道反应较重,表现为恶心、食欲不佳等,嘱患者注意增加营养,鼓励患者进食,告知家属可根据患者的口味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从而保证机体营养需要。所有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都应遵从医嘱定时复查血常规、生化学指标、病毒学标志等以判断药物的疗效,如有异常及时调整抗病毒用药方案。干扰素治疗3个月后,还应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和血糖,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包括抑郁症和痴呆倾向。

1.2.2 心理护理:目前乙肝尚不能完全治愈,治疗过程长,经济费用高,加之病情易反复发作,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针对患者存在的焦虑不安情绪,予以疏导和心理支持,耐心听取并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对患者的内心疑虑作出科学的解释,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积极疏导患者的消极情绪,鼓励他们面对现实,增强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动配合治疗。

1.2.3 出院指导:①定期随访,建立随访记录表,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姓名、年龄、联系电话、用药名称、剂量等,提醒患者按时用药及复查,嘱其出现任何不适反应均应与专科医生联系,定期或随病情变化来院复查。②指导患者有规律地生活,避免或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注意合理饮食、忌饮酒、保持心理平衡、不用或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③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机体各项监测指标正常了,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适当的锻炼不仅可促进血流通畅,使肝有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供应,而且可加速新陈代谢,起到保肝作用。 2 结果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住院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达标率比较.

3 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 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2]。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患者的依从性至关重要,在治疗的过程中,因人而异采用适当的治疗药物和方案,维持足够的疗效,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争取患者的配合,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好健康宣教,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是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保证。通过对患者有目标、有计划、系统的健康教育,加强了医患、护患沟通,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并帮助他们树立了长期治疗的信心。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护理后的焦虑心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患者能以良好的心态和行为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观察组在患者用药依从性、住院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达标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充分说明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并且有效地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4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73.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