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糖尿病患者36例的护理指导与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14-01-22 浏览次数:621次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终身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和高尿糖,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及疲乏消瘦等症状。糖尿病病程长,久病易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心脏、血管、肾脏、神经、视网膜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1]。当病情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或有某种诱因作用时还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而威胁患者的生命。选择2011年12月~2013 年1月门诊部就诊糖尿病患者72例,其中观察组36例进行护理指导与健康,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2月~2013 年1月我院门诊就诊糖尿病患者72例,男38例,女34例,年龄45~60岁,平均56.8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指导加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指导。对两组的不良情绪进行对比。 1.2.1 情感方面的心理:护理多数门诊糖尿病患者通常具有否认、恐惧、焦虑、孤独、依赖、内疚等心理。护理人员及家属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否认心理,提高其对高血糖危害性和饮食治疗重要性的认识,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针对患者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医护人员及家属应主动与其谈心,了解其心理状态,并针对性地给予正向指导、安慰和鼓励。 1.2.2 治疗中的心理护理:糖尿病是终身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长期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治疗,易使患者产生厌倦疲惫心理,因而情绪消沉低落。医护人员应定期向患者提供糖尿病治疗保健方面的资料及知识讲座,使患者充分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病理、药物治疗的目的、预防并发症的意义及防治措施,以调动其主观能动巨;还可以通过一些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的病例开导、启迪患者,使其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2]。 1.2.3 病情稳定期的心理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血糖控制理想,患者往往认为病已快好了,不再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去做,在用药及饮食上也有所放松,导致疾病的加重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患者病情稳定时,依然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告诫患者不能因为血糖暂时得到控制,就产生麻痹大意的心理,忽视治疗。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必须长期坚持治疗。如果放松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血糖还会升高,最终会导致病情迁延,并发症丛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
2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恐怖、偏执不良情绪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3.1 门诊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指导与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对于病情的控制十分关键。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很长一段时期的护理和保健。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分为日常护理和药物护理。应该帮助其转变观念,在思想上消除抵触情绪,督促患者遵守治疗和护理计划,树立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要合理地安排患者的生活节奏,合理饮食,按时服药,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有些患者对自己所患的糖尿病缺乏了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已服用药物,不必再控制饮食,产生侥幸心理,对于这类患者,护理团队应多与其沟通,向他们强调控制饮食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消除患者对病情的淡化心理。另外,患者家属要叮嘱患者按时服药,定时随诊[4]。 3.2 护理疗效:医护人员在提供治疗和生活照顾的同时,亦要重视患者的心理照护。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门诊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尽量满足其需要,提供人性化护理,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以利于疾病的控制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本组资料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恐怖、偏执不良情绪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效的健康指导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助于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4 参考文献
[1]王利平.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08,18 (1):87.
[2]贾建荣,朱春妮.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12(1):91.
[3]李秀霞.早期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4(1):114.
[4]李 辉.糖尿病非药物疗法[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
[收稿日期:2013-04-12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