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并发心率失常的治疗及其护理
发表时间:2014-01-20 浏览次数:706次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老年人群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病死率较高。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候寒冷、空气干燥、空气中氧气稀薄等,导致人血液中氧分压及氧饱和度均低于非高原地区人群,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率显著增加,且预后较差。心率失常是高海拔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在急性发作期更易出现,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导致患者死亡。2008年2月~2012 年2月共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率失常患者131例,经过综合治疗与精心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心内科2008年2月~2012年2月收治住院病例131例,临床均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且并发心率失常,男79例,女52例,年龄41~83岁,平均(72.4±3.7)岁,平均住院时间19 d。其中5例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126例患者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出院。其中115例通过综合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方法在治疗4 d内心律失常显著改善,紫绀症状明显减轻,其他症状也明显改善。131例并发心率失常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共发生169例次心率失常,其中房性早搏71例次,心房扑动4 例次,窦房结游走心律11例次,心房颤动13例次,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12例次,房室交界处早搏12例次,室性早搏10例次,Ⅰ度或Ⅱ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次,左前分支传导阻滞4例次,左束支传导阻滞8例次,右束支传导阻滞18例次。
1.2 治疗方法
1.2.1 控制呼吸道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通气: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加重多是由于呼吸道感染,气道分泌物增多、黏膜水肿充血及气道平滑肌痉挛,使患者通气功能出现障碍。因此控制患者呼吸道感染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有效措施。故收治的131例病例均予以足量、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解痉平喘,通畅呼吸道,在呼吸道通畅情况下酌情使用呼吸兴奋剂,同时使用化痰止咳药物,使患者痰液稀释利于咯出。131例病例中,除5例外,其余肺部症状均得到有效或基本缓解。
1.2.2 吸氧:患者由于长期的慢性肺部疾病,导致其肺泡通气严重不足而出现肺泡弥散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值异常,从而加重患者的低氧血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率失常患者由于心功能不全而出现微循环障碍,导致机体组织缺氧。因此131例患者入院后给全部予吸氧,改善其机体长期缺氧状态,缓解患者症状,同时能够有效防止患者病情恶化。
1.2.3 心力衰竭及心率失常:在经过以上的控制感染、改善患者通气、吸氧后,115例患者右心衰竭基本都能得到控制,16例严重心力衰竭未见明显好转,在使用强心剂、血管扩张剂及利尿剂后,仍有5例患者未见好转而并发MODS死亡,其余11例患者均出现好转。对于并发心率失常,根据不同心率失常类型使用不同抗心率失常药物,126例患者其心率失常基本得到控制。
1.2.4 中医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对部分患者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同时给予需要的患者补充白蛋白及营养支持,提高患者机体抗病力,缩短患者治疗疗程。
1.3 护理方法
1.3.1 基础护理:高海拔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其身状况较差,绝大部分患者会由于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而反应迟钝,活动能力受限,且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因此应该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应保防止压疮,持患者病床的整洁,勤换床单,及时清理患者排泄的污秽物;定期清理患者口腔;保持合理的病室温度,注意病房的通风状况,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同时避免患者受凉;关注患者精神状况,输液时注意输液速度,尽量减轻患者心脏的负荷。所有患者急性发病入院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定期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患者病情恶化,同时积极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沟通,强调探亲和陪护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1.3.2 通畅呼吸道,控制感染: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期由于肺部感染导致气道分泌物增多,痰多且浓不易咯出,容易导致患者窒息而死亡,因此护理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应鼓励患者多咳嗽排痰,按时服用祛痰药物,对于咳嗽困难者,可嘱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帮患者多变动体位以及翻身,帮患者拍背。对于病情严重的给予超声雾化及吸痰,且应随时准备好气管切开插管包。在给予抗感染治疗时,应注意药物配伍的禁忌及患者的特殊性,必要时要跟主治医师进行有效沟通。
1.3.3 合理给氧:高海拔地区由于大气含氧量比非高原地区稀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机体缺氧状态往往非常明显,因此长期合理氧疗对于改善高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非常重要。医疗用氧为高纯度的氧气,不宜直接给氧。高浓度氧会抑制呼吸中枢,使通气量进一步下降,从而加重 CO2潴留,易导致肺性脑病及呼吸性酸中毒。因此宜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进行氧疗,氧浓度应略高于平原地区25%~29%[1]。浓度以30%左右为宜,氧流速1~3 L/min,采用一次性鼻塞给氧,两侧鼻孔交替插管,避免损伤患者的鼻黏膜,注意患者吸入氧气的湿度和温度,选择适当的湿化剂湿化[2]。定期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氧浓度和氧流量,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3.4 正确给药:洋地黄类药物是临床上较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易引起中毒,因此护理过程中观察患者用药前后病情变化非常重要,同时在用药前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注射药物前应密切观察患者尿量、心率快慢及心律是否规律整齐;注射药物时速度不宜过快,应缓慢推注,同时密切观察注药时患者心率和心律的变化情况。准确记录患者24 h出入的液体量。输液时过快过慢都会对患者造成损害,因此速度要适宜,一般应控制在30滴/min左右。
1.3.5 食护理:给患者提供卫生良好的就餐环境,鼓励患者进食,嘱病患者家属合理搭配饮食,提供患者所需的足够营养。低盐低脂,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加重心脏负担。病情严重不能摄食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密切关注患者大便是否通畅,如有需要可用外用药物通便,避免患者用力排便而发生气胸。
1.3.6 心理护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多系老年人,常因急性发病而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气短等症状,使患者产生恐惧感和濒死感,患者易出现精神过分紧张等,这些都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解释和劝解,真诚而亲切的对患者进行安慰,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所提的每一个问题,解释各种仪器及药物的作用。对患者要细心呵护,消除患者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使患者对治疗和生活充满信心。
2 结果
131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率失常患者在综合治疗及精心护理下,126例患者病情缓解,好转出院,仅有5例患者因急性期合并MODS而死亡。
3 讨论
高海拔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患者由于长期缺氧引起肺动脉压力升高,导致右心室负荷加重、右心室肥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同时并发各类型的心率失常,严重者并发MODS等,且患者病情变化快,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是患者能否好转的关键。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患者不同疾病阶段进行护理,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做到责任到人、观察到位、护理到位,严格执行制定好的各种医疗措施[3]。对于持续吸氧患者,在治疗期间一定要加强巡视,并根据治疗期间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氧浓度和氧流量,及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辅助检查,做出快速的病情分析,积极采取与高海拔地区环境相适应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稀薄导致氧分压低于非高原地区,且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寒冷,人群营养状况相对较差,人红细胞增多,这些不利因素都给高海拔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新课题和新的挑战[4]。因此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把高原医学的知识运用到慢性肺心病的治疗与护理的全过程中去。
4 参考文献
[1] 周玉琴.慢性肺心病的氧疗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9(5):343.
[2] 陈 欣,程自银.高海拔地区老年人肺源性心脏病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1):223.
[3] 王一芳,张 英.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2002,23(1):31.
[4] 刘争建,吴 丛,张兆清,等.高海拔地区心先安联合米力农治疗心衰伴缓慢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4):530.
[收稿日期:2013-07-31 编校: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