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哌利多引起老年人术后椎体外系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4-01-20 浏览次数:701次
氟哌利多具有良好的镇静、镇吐作用,所以镇痛液中常伍用氟哌利多。自2010年9月~2012年12月用镇痛泵作术后镇痛治疗1 000余例,共发生锥体外系反应5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2例,女3例,年龄61~72岁,平均 67岁。ASA均为Ⅰ级,术前均无癫痫、癔病及精神病发作史。其中股骨颈间骨折2例,股骨干骨折2例,腰椎压缩性骨折1例。
1.2 麻醉用药:术后施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镇痛泵配方:芬太尼0.05 mg/kg加氟哌利多5 m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设置负荷量为4 ml,持续剂量2 ml/h,PCA 2.0 ml,锁定时间15 min。
1.3 临床表现:5例患者均手术顺利,麻醉满意,于术后行 PCIA;锥体外系症状分别于术后9~13 h发生,发生时均语言表达正常,神志清楚,呼之能应,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反射(-),生命体征平稳,3例均出现头颈向一侧偏斜,双眼球上翻、向前凝视、眼裂不能闭合,2例患者伴口角流涎。
1.4 方法:一旦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立即镇痛泵停用,给予静脉推注地西泮5 mg,并(或)静脉推注东莨菪碱0.3 mg。并鼻导管吸氧等处理后安静入睡。入睡约6 h后醒来上述症状消失,无发生任何意外,随防至出院,未发现类似症状。
2 护理锥体外系反应涉及面大,锥体外系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的躯体功能活动,同时还影响患者的心理和情绪活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注意预防发生意外伤害及各种发症的发生,针对患者不同症状采取对症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发生椎体外系反应后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施以热情关怀和耐心帮助,以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和纠纷。
2.2 病情观察:由于病情变化突然,往往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紧张的心理刺激,一般锥体外系反应不会给患者遗留不良后果,护理的重点是术后病情观察,发现椎体外系反应及对症处理能够及时,症状能够迅速消除及并发症的发生及时预防。因椎体外系反应常出现于10~27 h内,观察患者出现面无表情、焦虑、精神兴奋、多语、肌张力增高、震颤等,如予口腔护理时注意患者有无吞咽困难、流涎,这些是椎体外系反应的先兆症状,麻醉清醒后多和患者沟通,注意有乱语、无面具脸等[1]。一旦患者出现上述情况,要立即报告给医生,按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2.3 生活护理:因为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各种并发症容易并发,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料理生活,加强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基础护理,各种并发症发生得到预防。
2.4 安全护理:加强安全措施对兴奋、躁动患者,家属24 h床边不离人,床沿加床栏,防患者摔倒、坠床。如果需要可用约束带固定,使用约束带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其目的,征求家属及患者的配合。患者睡后应及时予以解除,并加强看护,作好记录。
3 讨论
氟哌利多属于有强效镇静镇吐作用的丁酰苯类药,能够预防术后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锥体外系反应为其主要不良反应[2]。锥体外系征原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它可能与年龄相关的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有关[3]。中脑黑质的变性可引起输送至纹状体的多巴胺不足,纹状体神经兴奋与抑制功能失去平衡,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姿势异常、强直和步态不稳。如果发生预防锥体外系反应应立即停药,应用具有中枢作用的抗胆碱药物(M-胆碱受体阻断剂),如阿托品、东莨菪碱等对症处理(可加用地西泮类药),恢复乙酰胆碱递质与多巴胺之间的平衡,即可消除锥体外系反应。预防锥体外系反应在清醒时发生,情绪紧张时加重,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如应用地西泮类药物,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可防止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在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向家属及患者说明此药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并告诉患者不适时应与医护人员及时联系。护士在治疗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保证及时治疗。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重视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4 参考文献
1] 朱 敏,王元山,周 全,等.氟哌利多用于术后PCIA并发椎体外系反应2例[J].西南军医,2006,8(3):123.
[2] 陈伯銮.临床麻醉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18.
[3] March DC,Jenner P.Markers for dopaminergic neurotransmission in the cerebellum in normal individuals and patients with PD[J].Eur J Neurosci,2003,18(9):2668.
[收稿日期:2013-07-16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