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四项检测结果与肿瘤疾病的关系分析
发表时间:2014-10-10 浏览次数:784次
恶性肿瘤主要以死亡、恶化、扩散以及转移等为主要表现,其发展是不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相关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晚期肿瘤患者会出现多项或者是一项血凝异常表现。为了对血凝四项检测结果与肿瘤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联合检测肿瘤患者的血凝四项,为预后的评估以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121例肿瘤患者,有21例炎性病变患者,34例良性肿瘤患者,66例恶性肿瘤患者。手术以前恶性肿瘤患者没有采取化疗以及放疗治疗。男 36例,女30例,平均年龄55.21岁;有1例患者为卵巢癌,有2 例患者为直肠癌,有3例患者为胰腺癌,有4例患者为鼻咽癌,有5例患者为甲状腺癌,有4例患者为膀胱癌,有11例患者为胃癌,有3例患者为肝癌,有14例患者为乳腺癌,有3例患者为宫颈癌,有6例患者为肺癌,有10例患者为门癌;在手术以后进行病理检查,有26例患者无淋巴结转移,有40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
1.2 方法: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采取生物活性法进行检测,纤维蛋白原量采取磁珠法进行测定,并且在测定时需要采用血浆。在使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同时需要参照血凝试验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方面,恶性肿瘤、炎性病变以及良性病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纤维蛋白原量方面,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量方面,低分化组以及未分化组明显比高分化组高;Ⅲ~Ⅳ期的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量要比Ⅰ~Ⅱ期高;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量明显要比无淋巴结转移患者高,所以在不同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方面,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量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没有相关性(P>0.05)。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随访,在生存期大于2年患者中,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量表达明显要比生存期小于2年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量的高低,对患者的预后或者是生存期有着决定性作用。
3 讨论
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同时也是形成纤维蛋白凝块的时间,纤维蛋白原量属于高异质凝血蛋白,纤维蛋白原量变化同出血病以及凝血障碍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与应激反应有着一定的联系[2]。通过本组研究发现,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特别是肿瘤晚期患者的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量表达主要同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以及分化程度有关系,并且成正相关(P<0.05),这主要是因为凝血系统出现激活。相关研究显示,肿瘤晚期患者的血小板激活范围较广,同时血小板颗粒的组成部分又是纤维蛋白原量,可以将其看做是黏附分子配基,有助于上皮细胞、血小板以及肿瘤细胞之间的作用。除此之外,凝血酶也可以同血小板进行复合连接并且激活,也能对肿瘤细胞增殖起到刺激作用,有助于肿瘤细胞的外渗,使肿瘤细胞转移得以增加[3]。最近几年以来,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生物学的多种特征同转移有着紧密的联系,作用机制主要与黏附分子、凝血蛋白酶以及细胞增殖有着紧密的联系。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方面,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能为预后以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在生物学不同特征中,活性部分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量的表现,主要同生物学功能以及生物学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发生炎性病变过程中,纤维蛋白原量所表现的增高异常情况主要同黏附因子升高以及血小板激活对基底膜所产生的损伤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付 翔.围手术期患者凝血四项检测临床意义探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10(1):1122.
[2] 申卫和,黄 倩.凝血四项标本室温条件下不同时间检测对结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2,13(4):1125.
[3] 杨清坡.血凝检测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6,12(5):1100.
[收稿日期:2014-04-13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