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内科学其他学科》

论中医“色部”对从肾辨证的指导价值

发表时间:2012-04-10  浏览次数:703次

  作者:陈慧娟1,朱凌凌1,石晓兰2 作者单位:(1.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 200062)

  【关键词】 望诊;色部;肾;辨证论治

  《内经》在整体观指导下,将自然界五色和人体五脏联系起来,建立了藏-色对应关系,并提出“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根据五脏和五色的相关性以及五脏在面部的“色部”分配,可以将体表特定部位出现的色泽异常或分泌物、排泄物颜色异常定位于相应脏腑。对肾而言,肾色黑,面部颧、颊、颐等处皆为肾之色部,根据其主色、色部便可指导从肾辨证了。

  1 肾色黑

  黑为肾之主色,《素问?金匮真言论》谓:“北方黑色,入通于肾。”《灵枢?五色》云:“以五色命脏……黑为肾。”黑为水之色,与肾相应,故为肾之主色。黑色有常病之分。黑之常如重漆、如乌羽;黑之病如地苍、如烟煤。一般而言,黑而均匀润泽者,为黑之常色。晦黯枯槁、如蒙烟尘者,为黑之病色。

  肾病见黑色早在《内经》已有明确记载。《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素问?痿论》云:“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灵枢?五阅五使》尚把肾之主色与色部结合起来,提出“肾病者,颧与颜黑”、“肾风之状……诊在颐上,其色黑”。后世对黑色与肾的关系也大为重视,常在论治黑色病变时加以考虑。如面部黧黑斑,其病机多端,然肾虚为最基本的因素。《医碥?杂症》指出:“面上黧黑斑,水虚也,女人最多。”《外科正宗?卷之四》也提出:“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当代妇科名家罗元恺也将面部黧黑斑作为诊断肾虚的重要指征,他提出面色晦黯或兼有面斑者多为脾肾两虚尤以肾虚为主[1]。

  此外,其他黑色病变,如黑瘅、黑痰、目眶黑、环唇色黑、黑苔、黑汗等皆与肾有一定关联。《张仲华医案?黄疸》在论治黑瘅时指出:“瘅证多种,黑色属肾……今肌肤舌质尽黑,手指昳日俱黯,强壮之年,肾阳早已不举,体虽丰腴,腰软不耐久坐,脉弱神疲,纳减足冷,显属肾脏伤残太甚”[2]。《奇难怪病治愈集》曾收载黑汗1例,患者1年来汗出色黑,染衣如霉斑,伴腰酸乏力,畏寒肢冷,舌质黯淡,苔薄白,六脉沉细。医者据证辨为肾阳不足、卫外不固,治以温补肾阳、益气固表而愈[3]。

  2 颧、颐属肾

  《内经》虽强调“五色应五脏”,然亦强调“五色各见其部”。《灵枢?五色》云:“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即认为五脏的气色反映于面部,往往显现在其所关联的部位上。《内经》许多篇章即明示或暗示肾之“色部”所在。如《灵枢?五色》以鼻为中心将脏腑形体肢节分属面部不同部位,其中肾部在面颊。有学者认为,肾之“色部”中心应在太阳穴垂线与鼻底水平线交点处[4]。另外,《内经》还从病理上论及肾的其他色部。如《素问?刺热》云:“肾热病者,颐先赤。”《灵枢?五阅五使》云:“肾病者,颧与颜黑。”

  颧即颧骨,颐指两颊。颧、颐均为肾之功能部位,可以诊候肾系疾患。对此,后世医家又进一步强调,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李中梓《内经知要?色诊》云:“肾独应于两颊。”吴澄《不居集》云:“其两颧者,肾之部位也。”认为“两颧红赤”乃“肾水虚而真阳上泛也”。清代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在论治小儿发热时,将“颐间先赤”归为“肾受热”。

  在古医案中亦不乏据“色部”将病位限定于肾的记载。如《评选静香楼医案?咳喘门》载一患“久咳喘不得卧,颧赤足冷,胸满上气,饥不欲食”。医家诊为“此肺实于上,肾虚于下,脾困于中之候也”[5]。该案乃肺、脾、肾三脏同病,颧赤、足冷为肾之定位症状。《孙氏医案?三吴治验》记载:“孙文垣治一儿,四岁患痘,经治,天庭两颧皆回浆作靥,惟两颐浆未回,泄泻不止。”孙氏思“两颐乃肾经部位,独不回浆者,肾元虚也。峻补肾元,庶可使活”。以紫河车、人参、菟丝子等固其肾元,服后痘疹灌浆而愈[6]。

  3 结语

  肾之主色及色部对从肾辨治疾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临证需要注意的是,色诊法需与其他诊法互参,方具可靠的诊断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玉珍,罗颂平.罗元恺教授妇科望诊经验[J].新中医,1993,25(9):15.

  [2]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01.

  [3] 李祥云.奇难怪病治愈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3.

  [4] 王鸿谟.中医面部色诊理论对美容学的指导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6):70.

  [5] 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3.

  [6] 韩学杰,张印生.孙一奎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3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