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56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6-25 浏览次数:689次
甲状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大部分为良性病变,该病的发病率较高,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患者,良性的甲状腺瘤可能会发生癌变,据调查研究表明,其癌变的可能性为 10%~20%,因此该病应该及时得到治疗[1]。本次研究为了探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疗效,将56例甲状腺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56例甲状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治疗组男10例,女18例,年龄21~43岁,平均(32.75±3.64)岁。肿物直径2~4 cm,平均(2.41±0.82)cm,其中单侧结节19例,双侧结节9例。对照组男12例,女16例,年龄22~41岁,平均(32.14±3.37)岁。肿物直径2~4 cm,平均(2.62±0.87)cm,其中单侧结节17例,双侧结节1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肿物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以及入院后行甲状腺B超、X线、核素扫描等检查均符合甲状腺瘤的诊断,确诊为甲状腺瘤。②排除患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严重疾病的患者,同时亦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③所有患者均无麻醉以及手术禁忌证。④本次研究均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入院行相应检查确诊后,给予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局部麻醉下,在锁骨上方2 cm 处平行于锁骨作一长约4~6 cm上切口(具体选择根据术前诊断为单侧还是双侧),然后游离皮瓣,范围在甲状软骨与胸骨柄切迹之间,充分暴露甲状腺后,根据具体情况,使用7号线大圆针对肿物进行贯穿缝合,而后切下肿物(术后送病理活检),术后给予止血、缝合并加压包扎,术后给与常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术后处理与观察组相同。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①详细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②详细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9.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但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的比较:治疗组患者仅出现一例伤口感染现象,其并发症发病率为3.57%,而对照组患者则出现2 例伤口感染、1例呼吸困难、1例声音嘶哑,其并发症发病率为 1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甲状腺瘤主要是由于甲状腺滤泡增生而导致的甲状腺组织肿大,该病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其可能与内分泌因素、精神因素以及碘摄入过量等有关。该病主要是以手术切除为主,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虽然在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传统手术过程中需要对颈前肌群的断离,这样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创伤,再加上可能导致术后粘连,进而压迫气管、损伤喉返神经等,造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状况,还有一点,传统手术的切口较大,对患者的术后颈部可能留有较大的疤痕,特别是该病女性患者居多,这样可能给其美观带来巨大的影响[2];而本次研究中使用的改良小切口手术,其无需横断颈前肌群,对患者的肌肉运动不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该方法的切口小,因而对患者的创伤小,术中的出血量就少,但是该方法对进行手术的医生要求较高,需要其熟练掌握手术操作,同时对颈部血管神经以及肌肉的分布有十分细致的了解,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本次研究显示:使用改良小切口手术的治疗组,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病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该方法在治疗甲状腺瘤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借鉴。综上所述,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4 参考文献
[1] 刘 洁,徐海波,王耀宗,等.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与MRI表现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6):788.
[2] 丁纪伟,汤治平.甲状腺瘤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329.
[3] 何挺佳.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21.
[收稿日期:2014-03-13 编校:潘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