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胸腹CT增强扫描技术监测肿瘤转移复发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28 浏览次数:643次
肿瘤在临床治疗中比较多见,其在形成和进展过程中发生的转移以及治疗后的复发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项重要因素。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推进下,肿瘤的发病率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为患者身体带来痛苦的同时也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影响家庭幸福,并为社会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故怎样加强肿瘤的治疗和诊断逐渐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大量的实践研究中发现,采用胸腹CT增强扫描方式对肿瘤患者进行术后监测有助于提高对易转胸、腹部位主脏器肿瘤的诊断效果,进而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有效依据。针对100例行胸腹联合CT增强检查的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探究改良后胸腹CT增强扫描技术对于肿瘤转移复发患者的监测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2月100例肿瘤术后复查患者,男54例,女46例,年龄36~90岁,平均(61.34±2.07)岁。其中肝癌患者2例,贲门癌患者2例,胃癌患者6例,肺癌患者4例,结肠癌患者86例。根据患者临床期间采用的不同诊断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复查期间均采用双排螺旋CT(GEhispeed)进行,复查前2 h给予500 ml浓度为2%的复方泛影葡胺口服,随后为患者提供300 ml清水口服,再行扫描检查,按照先胸腹正位定位扫描至胸腹平扫的顺序进行[1]。完成平扫后调解至定位状态扫描,先行肝脏下缘至肺尖的肝脏联合胸部分反向扫描,在改至肝脏和中下腹部位分区正向扫描。经过患者的肘静脉给予100 ml的造影剂注射,将注射速度控制为3 ml/s。扫描参数: 200 mA、120 kV、1 s、螺距=3、层厚=7 mm、间距=7 mm、STD 重建。延迟扫描的时间为22 s,第一分区扫描50~60 s后扫描第二分区。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采用16排螺旋CT(SIMENS)进行检查诊断,层厚为0.75 mm,重建间距为6 mm,扫描时间为每圈 0.37 s,螺距为1.1,扫描参数为120 kV,10~100 mAs,覆盖单位为157~245 mm,平均200 mm。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5.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增强扫描检查可见所有患者胸部纵膈心脏大血管有明显强化,胸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强化值均>200 HU,腹部的脏动脉以及腹主动脉的强化值均>200 HU,患者肝动脉的左支、右支和脾动脉均有明显的强化,扫描中未见门脉强化;同时,检查中可见门静脉的左右两支均有清晰的显示,肝实质强化均匀,均达到了关于临床诊断中影像检查和诊断的相关要求。观察组患者的造影剂用量为1.2 ml/kg,对照组患者的造影剂使用情况为1.5~2.0 ml/kg;观察组患者中发生造影剂不良反应的患者共2例,对照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较多,主要表现为胸膜、肝、肺、纵膈、胰、脾、卵巢等,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重要的影响,故术后定期做好胸腹部的增强检查对肿瘤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传统临床中多采用胸腹部CT增强扫描的方式进行复查,检查中需要进行两次的造影剂注射和增强扫描,以达全面扫描的目的。检查中使用的造影剂量大,且操作程序繁琐[3]。改良胸腹联合CT增强扫描技术在原始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仅注射一次造影剂便可对患者的胸部以及全腹部(包括双期)进行影像增强扫描。文献研究中报道进行胸部血管增强的幅度为150~200 HU的范围内,肝脏各期的显示指标主要表现为:能够清晰的将左、右肝动脉和左内动脉其中的一项清晰的显示出来,且无门脉强化,表示为动脉期显示效果良好[4];能够清洗的将门脉的左前支、右前支、右后支以及下级分支的门脉清晰的显示出来,表示为门脉期显示良好[5]。改进后的胸腹联合CT增强扫描以肝动脉早期、中期进行22 s 的延时扫描,从足端起向头端方向进行脏动脉期扫描,有助于强化肾上腺动脉、胰腺以及肝脏期的强化。改变螺距、调节床速和分区的时间延迟能够将肝脏门脉期的扫描控制在50~60 s之间,有助于将缺乏血供的病灶显示出来,以达到全腹增强的目的[6]。为在增强扫描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组织强化效果,除严格进行检查操作以外,还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平均动脉压、心率等因素。通常,对女性检查时可以降低造影剂的注射速度,或延迟2 s注射,年龄较大的患者可延迟注射造影剂(2s),平均动脉压高或者心率较快的患者可缩短造影剂的注射速度,若检查中发现患者患有肿瘤或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症状,可将门静脉期的检查时间延长5~10 s[7]。综上所述,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进后胸腹CT增强扫描技术进行监测和诊断,观察组患者的造影剂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其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泛重视和推广。
4 参考文献
[1] 孙存杰,李 钢,胡 伟,等.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的评价 [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18(1):109.
[2] 马吉伟,陈美荣,刘玉元,等.肝脏螺旋CT增强扫描的最佳延时时间[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1):198.
[3] 张武彪.改进胸腹CT增强扫描技术监测肿瘤转移复发50例分析 [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15(14):106.
[4] 张龙江,周长圣,朱正庭,等.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对比剂应用参数优化及辐射剂量的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0(17):120.
[5] 冯仕庭,陈境弟,孟悛非,等.肺癌、肺结核球和炎性假瘤螺旋CT 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特征( 附4 4 例分析报告) [ J ] . 癌症,2011,11(22):195.
[6] 龙学颖,曹 觉,周 勉,等.不同注射流率下胰腺、主动脉强化的群体特征及个体差异对比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2012,50(12):132.
[7] 张龙江,罗 松,王 梅,等.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在儿科肾病综合征患者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J ] .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18(14):116.
[收稿日期:2013-11-20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