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筋膜炎10例临床病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23 浏览次数:663次
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F)是一种发生于筋膜的反应性成纤维母细胞的增生性病变,因其生长迅速、细胞丰富、核分裂相多,极易误诊为肉瘤,故又称为假肉瘤性筋膜炎。同时本病又是纤维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中最常见的病变之一,故对此病变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以避免误诊。回顾性分析10例结节性筋膜炎,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2013年诊断的结节性筋膜炎 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8~60岁,平均32岁。其中20~40岁 7例。病程7 d~6个月,一般不超过3个月。病变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但上肢最常见,尤其前臂屈侧为最多见,其次为胸壁、背部和头颈部,发生于头颈部的病变大多为婴幼儿。本组10例结节性筋膜炎,发生于上肢6例,其中前臂5例,肘部1例;背部2例,胸壁、腹部各1例。患者多因肿块迅速长大,轻度疼痛或触痛就诊。术中见肿块位于皮下或筋膜内,沿浅筋膜和皮下脂肪小叶间隔扩展,境界不清,多数与周围组织粘连。
1.2 方法:10例结节性筋膜炎标本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4 μm厚,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
2 结果
2.1 巨检:浅筋膜内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性肿块,边界清楚,无包膜,直径多<3 cm。切面实性,质韧,呈灰白、灰黄或棕褐色,有的切面可见透明的黏液样或胶冻样区域。部分病例边界不清,呈蟹足状浸入周围脂肪组织,易被误认为恶性肿瘤浸润。
2.2 镜检:结节性筋膜炎的组织学图像变化多样,但其基本结构为疏松的黏液样基质内可见丰富的梭形细胞生长。梭形细胞为不成熟的成纤维细胞,细胞形态大小基本一致,无明显异型性,呈肥胖梭形或星形,核呈卵圆形,染色质细颗粒状,核仁明显,细胞胞浆丰富,淡染,核分裂相易见,但无病理性核分裂;成纤维细胞排列杂乱无章,疏密不一,位于黏液样基质中,类似“组织培养”样表现;亦可呈车辐状,席纹状,“C”形或“S”形排列;间质黏液变性,可见裂隙或小囊腔形成;可有红细胞外渗,但很难见到含铁血黄素沉着;可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病变周边有少量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但无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个别病例可见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节性筋膜炎一般分为三个亚型:①黏液瘤样型:本组2例,为较早期的病变,特点是纤维母细胞相对较少,而间质内黏液变及水肿最明显。纤维母细胞幼稚、肥胖,核呈泡状,可见小核仁,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可见核分裂,但无病理性核分裂相;胞浆丰富而淡染;间质疏松,水肿及黏液样变明显,炎细胞少;新生毛细血管从结节外围向结节内生长。②肉芽肿样型:本组1例,为中间期病变。间质黏液变较轻或不明显,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则较多,并见较多的胶原纤维,炎细胞浸润较明显;纤维母细胞成熟,呈梭形,排列紧密,细胞间见较多呈束状、带状分布的胶原纤维;整个图像似修复中的炎性肉芽组织。③纤维瘤样型:本组7例,结构酷似纤维瘤。主要由分化成熟和排列紧密的纤维母细胞组成,纤维母细胞肥胖,胞界不清,部分核有轻度异型性,偶见核分裂相。病变周边区域可见少许淋巴细胞浸润。
2.3 免疫组化:2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波形蛋白(vimentin)、肌动蛋白(Ac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均阳性, NSE、S-100阴性。表明结节性筋膜炎的梭形细胞有向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的特征。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结节性筋膜炎因其生长迅速,通常在数周内增大至2~75px,常可被误诊为肉瘤;同时,也有把真正的肉瘤误诊为本病者。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感染性病变,可能与外伤或感染有关[1]。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多见于20~40岁,本组20~40岁7例,占70%,该病好发于上肢前臂,尤其是前臂屈侧,其次为躯干,包括胸壁、背部,下肢少见,其他如膀胱、前列腺、会阴等部位则更为罕见[2]。
3.2 诊断:NF组织学形态变化较大,有人依其组织形态,将其分为5个亚型[3]:即普通型、反应型、细胞型、化生型和增生型,因其亚型较多,极易造成误诊,所以诊断NF应注意结合临床及组织学特征。结节性筋膜炎的两个重要临床特征是迅速生长的病史和其体积较小。本组病例中最长时间为6个月,大多数为 1~2周。结节最大3 cm,均单发。NF主要有四个基本的组织学特征:①增生活跃的幼稚纤维母细胞,呈车辐状排列,纤维母细胞周围有小裂隙,甚至形成小囊腔,核分裂常见,无病理性核分裂。②不同致密程度的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增生,并见水肿及黏液变。③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及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偶见嗜酸性粒细胞。④间质疏松、黏液样变性。虽然结节性筋膜炎有许多组织学亚型,但分型却与该病的预后无关,无特别的临床意义,但了解结节性筋膜炎的亚型对鉴别诊断组织学图像多样的NF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鉴别诊断:NF是纤维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中最常见的病变之一,需与纤维组织源性疾病鉴别。①纤维肉瘤:纤维母细胞幼稚,核异型性明显,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和分布不均,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相,细胞排列紧密和束状,并有编织状或“人”字形排列。细胞间隙小,无明显血管增生,炎细胞少见。②黏液型脂肪肉瘤:黏液型结节性筋膜炎,黏液内可出现小空泡,加之血管丰富,易误诊为黏液型脂肪肉瘤。但黏液型脂肪肉瘤多位于深部软组织,瘤体较大,可见假包膜,间质内富含分支状血管网,无异型纤维母细胞,无炎细胞浸润,瘤组织内有不同分化阶段的脂肪母细胞,并有一定异型性可资鉴别。③增生性筋膜炎:除了增生活跃的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外,尚有较特殊的酷似神经节细胞的嗜碱性巨细胞,炎性细胞、多核巨细胞少见,毛细血管增生不明显。④纤维瘤病:纤维瘤病无特殊的发病年龄和部位,体积常较大,呈浸润性生长,易复发。病变主要由增生的纤维组织构成,胶原纤维较少,缺乏异型的弹力纤维,无黏液样基质。⑤皮肤神经纤维瘤:多累及真皮层,与神经关系较为密切,瘤细胞纤细而弯曲,或有波浪状及旋涡状排列,新生毛细血管和炎细胞浸润不如NF明显。此外,NF还应与黏液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等相鉴别。
3.4 治疗与预后:NF完全良性,切除后不易复发,一般不需进一步治疗。部分病例可自行消退[4]。如有复发病例,应结合原始病例作出谨慎诊断[5]。总之,诊断NF要注意询问病史,抓住诊断要点,熟悉鉴别诊断,避免误诊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范钦和.软组织病理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0.
[2]回允中.外科病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2029.
[3]程嘉骧,林汉良,赖日权.疑难病理诊断精选[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38.
[4]刘复生,刘彤华.肿瘤病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007.
[5] 刘复生.中国肿瘤病理学分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284.
[收稿日期:2013-11-30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