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口腔生物膜预防腮腺肿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3-21  浏览次数:715次

味觉出汗综合征也称之为耳颞神经综合征,临床上多以腮腺肿瘤术后进食或味觉刺激时腮腺手术区出现皮肤潮红、出汗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常发生于术后3~6个月,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多由于手术过程中切断节后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错位连接[1-2]。自 2010年以来将口腔生物膜在手术过程中进行植入,以期预防本病的发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70例腮腺良性及低恶性肿瘤患者,在其意识清醒的基础上,告知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男48例,女32例,年龄14~78岁,平均(48.9±2.7)岁。病理分型:38例混合瘤,25例腺淋巴瘤,3例基底细胞腺瘤,2例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2例乳头状囊腺瘤。手术方式:35例腺体浅叶切除,23例腺体部分切除,12例全叶切除。将所有患者按照临床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分为口腔生物膜修复者(观察组)以及未使用口腔生物膜修复者(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修复方法:对照组:按常规腮腺肿瘤手术方法进行划线,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在腮腺筋膜下进行翻瓣,术中均解剖保留面神经,而后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分别施行腺体浅叶切除、腺体部分切除以及全叶切除术。观察组:在实施对照组手术的基础上,根据手术创面选择口腔生物修复膜(生产厂家:烟台正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将其充分覆盖创面区后于边缘缝合固定,而后放置橡皮引流条,进行皮瓣复位缝合,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味觉出汗综合征主观评价标准:主要通过询问和检查患者进食和味觉刺激时是否出现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如:腮腺手术区潮红、出汗症状。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客观评价标准:采用碘—淀粉试验进行检测,主要通过涂布由碘、蓖麻油制成的碘溶液于患者术区和对侧相应皮肤,待溶液干燥后,向涂抹区域撒少许干淀粉,而后予以维生素C片咀嚼3 min后,观察局部皮肤反应,根据涂抹区域是否出现蓝紫色来确定有无味觉出汗综合征。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5.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比较两组的味觉出汗综合征主观评价发病率与客观评价发病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3 讨论

味觉出汗综合征是腮腺肿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由于判断标准不一致而差异性较大,多在20%~90%[3]。发病机制较为公认的为“迷走再生学说”:由于手术后腮腺区腮腺筋膜的损伤或缺损,加之手术过程中导致分布于腮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被切断,使得支配腮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暴露,同时,与支配皮肤汗腺的交感神经纤维错向交叉再生联合,从而使得进食时汗腺分泌和局部血管充血而引起本病[4]。该症虽不危及患者的生命,但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下降,因此,探寻本病的有效防治措施是目前口腔科医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临床治疗本病虽然方法繁多,但对于症状较轻者采用阿托品乳剂局部涂抹、无水乙醇或肉毒素局部注射的方法,由于作用短暂,效果不佳。也有对症状严重的患者采用耳颞神经撕脱术或鼓索神经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但由于手术较为复杂,推广价值不大[5]。因此,探索疗效确切的简单易操作的方法以降低本病的发病率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鉴于此,我科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将口腔修复膜应用于腮腺肿瘤手术过程中,由于口腔修复膜以胶原蛋白为主要成分,在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同时,不具有免疫原性和毒性作用,可有效阻止神经纤维的错位,从而达到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味觉出汗综合征的主观评价发病率、客观评价发病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口腔生物膜可有效预防腮腺肿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4 参考文献

[1] 罗小波,李 慧.腮腺肿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防治的研究进展 [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2,28(6):380.

[2] 张存宝,王新木.味觉出汗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3):29.

[3] 王陈飞,吴森斌,王继华,等.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预防腮腺肿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16例分析[J].交通医学,2011,25(5):527.

[4] 陈 勇,徐明耀.预防腮腺切除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J].口腔医学研究,2009,25(1):64.

[5] 金 鑫,徐文华,陈 新,等.海奥口腔修复膜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3,17(7):112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