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手术的肝外胆道系统肿瘤放疗、化疗疗效探析
发表时间:2014-02-24 浏览次数:661次
EBSC(Extrahepatic biliary system cancer)属于比较少见的肿瘤疾病,主要包括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远端胆管癌几类,发源于肝外胆管的上皮细胞,在发病后,肿瘤会沿着胆管壁、淋巴间隙、神经周围组织进行浸润、扩散,阻碍到手术完整切除,一般无法行手术治疗[1]。目前,EBSC病患只有少数有手术治疗的机会,手术时,还会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采用放疗化疗手段实施治疗,成为了主要方案[2]。采用放疗化疗手段为16例患者施治,回顾分析疗效及治疗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月16例患者,男 10例,女6例,年龄41~86岁,中位年龄60.5岁。经影像学检查,外科手术探查,发现门静脉、腹腔淋巴结、肝门区的周围组织均受到肿瘤侵犯,确诊为EBSC疾病。其中胆管癌9例,胆囊癌7例,出现肝脏转移4例,肺脏转移1例,骨转移1例,患者中2例出现轻度黄疸症,1例存在少量腹水。
1.2 方法:采用直线加速器(医用,6MV)X线(30~70 Gy)为患者实施照射治疗,<50 Gy者6例,≥50 Gy者10例,行单纯放疗者7例,行联合放疗化疗者9例。5次/周,每次照射量为 1.8~2.0 Gy,对胃、小肠、脊髓等限制性的器官,必须严格控制照射剂量,根据计量体积的直方图,选择最佳的剂量方案。从放疗时开始,配合给药,药物为:500 mg氟尿嘧啶、30 mg顺铂,1次/周,给药周期为3~6个。放疗方法如下:①常规放疗(10例):二野前后对穿、两侧射野配合30°楔形板三野照射、 BOX四野照射,照射剂量为30~60 Gy,中位剂量为45 Gy。②三维适形放疗(6例):3~5多射野3DCRT照射治疗,或者加量。原发肿瘤病灶、瘤床外扩1.5~2.0 cm为病灶、直径≥1 cm的转移淋巴结病灶,为CTV照射靶范围。CTV向外放射1 cm的部位,为PTV1的照射范围,起始照射量为40~50 Gy;照射后,将照射范围定为局部肿瘤,追加10~20 Gy的照射量,为PTV2的照射范围。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现不良反应,或急性放射反应,并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及时准确的记录和处理。
1.3 疗效标准:按照WHO肿瘤治疗的标准,将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肿瘤变化进行比较,判定疗效。完全缓解(CR):肿瘤消失,临床症状消除;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缩小50%,且维持4周;稳定(SD):肿瘤病灶无变化;进展(PD):肿瘤病灶增加25%。CR及PR为总有效。
2 结果
16例患者经治疗,CR 0例,PR 3例,SD 11例,PD 2例,近期总有效率为18.75%(3/16)。所有患者的生存期为2.5~27.5 个月,中位期限9.0个月,1年生存率为37.50%(6例),2年生存率为12.50%(2例),其他8例死亡。其中,行单纯放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与1年生存率分别为10个月、37.50%,放疗化疗者分别为9.0个月、31.2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 0.05)。治疗过程中,出现1~2级与3级的急性消化道反应者各为4例、10例,表现出恶心、呕吐、疼痛及腹部不适症状,经治疗缓解;出现1~2级血液不良反应者2例,多出现于同期化疗病患,经过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
3 讨论
由于EBSC疾病存在浸润扩散特征,且当前其发病机制研究与诊断技术尚不完善,患者在就诊时,病症普遍已达晚期,多数难以通过外科手术实现对于肿瘤病灶的切除治疗。比如,据报道,EBSC疾病中的HC(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约有80%失去手术机会[3]。因此,选用放疗化疗技术实施治疗,成为当前可选择的关键方案。我院为16例病患行放疗治疗,并配合氟尿嘧啶化疗,结果显示,其有效率为18.75%,中位生存期2.5~27.5个月,具有一定疗效,而且,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普遍较轻,患者可以耐受。综上所述,医师使用放疗化疗手段,为EBSC病患施治,具有较高价值。
4 参考文献
[1] 李金銮,蔡 勇.肝外胆道系统肿瘤放化综合治疗进展[J].国际肿瘤学杂志,2008,35(5):372.
[2] 陶连元,何小东,高 飞.肝外胆管癌的临床病理与预后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1,32(4):251.
[3] 薛 源.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治疗现状[J].山西医药杂志,2013, 34(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