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与核素骨扫描对骨转移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发表时间:2014-02-21 浏览次数:572次
血液循环通常会帮助恶性肿瘤细胞扩散到其他组织,经常危害骨骼系统,引起骨骼的破骨反应和成骨反应[1]。核素骨扫描是常用的诊断手段,但是近年来临床上也开始使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传统诊断方式受到挑战。本次研究中,对比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与核素骨扫描两种手段诊断骨转移瘤的结果,分析其诊断效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7月~2013年9月在我院确诊为恶性肿瘤的31例患者,男20例,女11例,年龄35~79岁,平均(55.4±9.8)岁。恶性肿瘤确诊标准:①病理检查证实原发病灶。②在检查前无抗癌治疗或已过2个月。③无两种检查方法的禁忌证,如妊娠、肾功能衰竭等。所有患者有乳腺癌和肺癌各7 例,肝癌5例,前列腺癌、食管癌和肾癌各4例。患者在2周内先后进行核素骨扫描和WB-DWI检查。
1.2 WB-DWI扫描参数及方法
1.2.1 扫描参数:TE 70 ms,TR 5 000 ms,NEX 4次,层厚 8 mm,FOV 40 cm×40 cm,扩散敏感系数800 ms/mm²。
1.2.2 扫描方法:用GE Signa HDXt 3.0T超导型MR系统和体线圈扫描患者身体。患者自由呼吸,由头至胫腓骨上段扫描头、颈、胸、腹、盆腔和四肢6段,采集40层。扫描时间15 min左右。完成扫描后,用ADD/SUB对得到的6段图像进行叠加,三维重建出 3D-MIP图像,再黑白反转得到类似PET效果的图像。分析图像时采用双盲法,需要两位影像诊断经验丰富的医生独立进行。医生根据得到的3D-MIP图像评价所显示出的病灶数目和位置。得到两位医生相同阳性诊断的病灶方为阳性,其余全记录为阴形。最后,综合每位患者的诊断结果和临床病理及其他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得出WB-DWI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
1.3 核素骨扫描方法:患者经脉注射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 25 mci/次,2~3 h后进行使用双探头核素骨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扫描,全身成像,检查20 min左右。
1.4 诊断方法的效能评价标准[2]:双盲法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图像。WB-DWI中,黑白反转后低信号的病灶同时在相对于背景时骨髓异常高信号。核素骨扫描图像中局部放射性和对侧或邻近部位不同,同时排除手术创伤等病变,则可定为阳性病灶。最后,两位医生均诊断为阳性的病灶才为阳性,其余定为阴性。诊断方法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病灶总数×100%;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和假阳性病灶总数×100%;准确率=真阴阳性病灶数/ 病灶总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灶结果比较:WB-DWI和核素骨扫描诊断出的骨转移灶有真假阴阳性,具体的数量见表1。
2.2 诊断效能比较:WB-DWI特异性90.24%,优于核素骨扫描的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灵敏度和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恶性肿瘤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其他组织危害这些区域,而骨骼系统常常受到累及。骨骼主要无机成分是羟基磷酸盐化合物,可以吸取血液中的磷酸盐成分和其他成分以完成代谢[3]。核素骨扫描中,因此病灶区会从血液中吸取较多患者事先静脉推注的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图像中因而出现放射性高区域因此可以利用核素骨扫描进行病灶诊断。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原理与组织细胞的水分子扩散异常有关。病灶区病变细胞体积增大,细胞间隙减小,水分子扩散速度慢于正常区域的细胞,由此在WB-DWI图像中显示出高信号。反之则会出现低信号,表示阴性。在本次研究显示WB-DWI特异性90.24%,优于核素骨扫描的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灵敏度和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核素骨扫描和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诊断骨转移瘤中各有优势和特点,可以结合运用,发挥各自的长处,更好的诊断疾病,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生活。
4 参考文献
[1] 石德道,孙 涛,李广宙.骨转移瘤核素显像与MR弥散加权成像结果的对比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29(4):29.
[2] 邓 义,刘斯润,弓 健.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诊断骨转移瘤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2):77.
[3] 李 烁,薛华丹,孙 非,等.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探测骨转移瘤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31(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