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超声检查在腮腺区肿块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发表时间:2014-01-20  浏览次数:551次

随着我国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MRI、CT、超声、核素显影和腮腺造影等检查技术逐渐被引入了腮腺区肿块的临床检查和诊断过程中,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然而,各项检查仍然缺乏较为深入准确的分析,所以,本次临床研究对超声检查在腮腺区肿块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0 例腮腺肿块患者为观察对象,男23例,女17例,年龄18~62 岁,平均(42.5±11.5)岁。其中,18例位于右侧,22例位于左侧。

1.2 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用ATL5000和HP8500彩色多普勒诊断仪,线阵探头,探讨频率设置在7.5~10 MHz之间。患者保持患侧向上的侧卧位或仰卧位,向健侧偏转头部,通过直接接触法进行检查[1]。首先利用二维超声常规检查腮腺部位,以观察肿块的声像图特征、形象、大小和部位,后使用CDFI 对肿块内部血管数目、血管部分以及肿块周边情况进行全面观察,再使用脉冲多普勒对阻力指数(RI)、舒张末期流速(Vd)和收缩期峰值速度(VS)等血流参数进行测定,最后扫查同侧颈深上淋巴结[2]。依据肿块内彩色血流分布情况,根据Martionoh分级标准,将患者的肿块情况分为四个等级,其中,Ⅰ级为无彩色血流信号;Ⅱ级为肿块中心部位可见一根血管,或是短暂地偶尔出现彩色血流信号;Ⅲ级为血管管壁清晰地穿过肿块,或是可见多点彩色血流信号;Ⅳ级为肿块内出现丰富的血流信号[3-4]。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所有40例腮腺区肿块患者,最小病灶体积为4 mm×4 mm×5 mm,最大病灶体积为32 mm×27 mm×48 mm。其中,8例恶性肿块(1例恶性淋巴瘤,1例恶性混合瘤, 1例上皮瘤样恶性淋巴癌,2例黏液表皮样癌,3例腺样囊性癌),32例良性肿块(5例良性淋巴上皮囊肿,2例腮裂囊肿, 3例炎性肿块,10例腺淋巴瘤,12例混合瘤)。1例双侧多发, 4例单侧多发,35例单发。腮腺肿块患者血流分级和超声检查结果,详见表1。

2.2 诊断符合情况:所有40例腮腺区肿块患者同时接受了CT 扫描检查,其中,38例良性,符合率为95%,2例恶性,符合率为5%。超声检查和CT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3 讨论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应用于腮腺区肿块定性诊断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检出率,其对于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的敏感性较高,因而是一项较为经济、方便、安全的临床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4 参考文献

[1] 何 悦,张志远.细针穿吸细胞学检查在腮腺区肿块诊断中的价值[J].上海口腔医学,2003,12(6):410.

[2] 朱声荣,王秀丽.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和能量图诊断腮腺肿瘤[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31(1):82.

[3] 叶文成.腮腺肿块的定性诊断:临床、超声和冰冻切片的对比研究[J].浙江丽水卫校口腔教研室,2012,31(1):283.

[4] 段桂英.探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腮腺肿块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1(7):2340.

[收稿日期:2013-04-15 编校:徐强]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