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16层螺旋CT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成像技术

发表时间:2012-04-23  浏览次数:470次

  作者:覃正宏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放射科,广西 柳州 545001

  【摘要】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6例已确定或疑似患者行团注、快速容积扫描,将扫描获得数据输入工作站行多种技术图像重建。结果 检出46例主动脉夹层,均可确定诊断及分型、破裂口定位,并能准确测量术前所需数据,55例主动脉瘤,5例正常主动脉。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特异性征像,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安全、快速、无创、准确的诊断手段。

  【关键词】 主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 诊断显像 动脉瘤夹层

  近年来,主动脉病变有明显上升趋势[1],其中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是严重的大血管疾病,随时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因此要求有一种安全、简便、快捷、准确的检查方法。16层螺旋CT因其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图像后处理功能强,能直观、准确地显示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特异性征象,已成为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检查的首选设备及最可靠的检查方法。现就我科16层螺旋CT进行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检查的技术应用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自2004年6月~2007年10月期间,临床拟诊为主动脉病变而来我科进行主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106例,其中男88例,女18例,年龄45~84岁,平均67.5岁。78例临床主诉为突发刀割样胸痛或上腹痛,向背、腰部放射,16例腹部胀痛,12例无明显症状,但做肺及腹部检查时发现主动脉增宽。

  1.2 设备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 Sensation 16螺旋CT机, MEDRAD-EOM700E对比剂高压注射系统。应用Wizard(软件版本VB10B)进行图像后处理工作。

  1.3 检查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先做平扫,电压120kV,管电流有效mAs为140mAs,进床速度16.8mm/s,扫描层厚6mm,准直器宽度0.75mm×16,螺距1.0,重建层厚为2mm,重建增量为1.5mm,重建卷积函数值为B20f-smooth,FOV400mm。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2cm至髂嵴连线下2cm,包括胸、腹主动脉全程,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髂总动脉及髂内外动脉。增强时采用靶血管对比剂浓度监控触发扫描技术,在升主动脉设监测点,阈值150Hu,用高压注射器以3.5~4.5ml/s自肘前静脉注入100ml对比剂(优维显370),同时在监测点预扫描数层,当监测点对比剂浓度达到设定的阈值时,自动触发开始快速容积扫描,完成扫描仅需12~14s,部分患者需延时扫描。

  1.4 图像后处理 将获得的容积数据传入Wizard工作站分别进行二维或三维后处理重建,包括:①多平面重建(MPR);②最大密度投影(MIP);③曲面重建(CPR);④容积再现(VR);⑤仿真内窥镜(CTVE)。

  2 结果

  通过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检查,106例临床拟诊为主动脉病变患者中46例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可正确分型及破裂口定位,并能准确测量术前所需数据,根据DeBaKey的主动脉夹层分型标准[2],Ⅰ型12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累及升、降和(或)腹主动脉(见图1);Ⅱ型4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仅累及升主动脉(见图2);Ⅲ型30例,破口位于降主动脉峡部,病变只累及胸主动脉(Ⅲa型;见图3),同时累及腹主动脉(Ⅲb型;见图4);所有主动脉夹层病例均获得满意的主动脉及其分支图像,血管解剖结构显示清楚,横断面CTA图像清晰显示小的高密度、扁椭圆形或楔形真腔,大的稍低密度假腔以及真假腔之间线状低密度的撕裂内膜。55例诊断为主动脉瘤,其中真性动脉瘤51例(见图5);假性动脉瘤4例(见图6)。真性主动脉瘤可为囊状、梭状或混合型,可单发或多发,也可胸、腹主动脉同时存在。假性动脉瘤显示为瘤体呈囊袋状凸出于主动脉一侧轮廓之外,与主动脉有狭颈相连,造影剂从破口进入假腔,增强早期瘤体密度低于主动脉,稍后瘤体逐渐增强与主动脉密度相等。

  3 讨论

  16层螺旋CT具有更快速的容积扫描速度(V)及较高密度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可在短时间内以薄层厚完成主动脉弓顶到股动脉的扫描,覆盖范围全面,对细小血管显示清晰可靠,并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各种后处理技术各有不同的作用及特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综合运用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取长补短以获得最丰富的信息来满足病变的诊断。

  3.1 MPR MPR产生的主动脉图像实际上是二维图像。是在横断面图像上任意画线,沿该线将横断面上的二维数据组成新的二维图像,成像速度快,可以获得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及任意角度的斜位图,可清晰显示内膜片形态,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移位、真假腔大小在主动脉的位置及累及范围等。

  3.2 MIP MIP相对比其它容积重建技术快,能显示主动脉及小血管的全貌,受累分支的情况,但不能清晰显示血栓、内膜片,缺乏解剖结构的三维空间关系,无法区分重叠的骨骼、钙化及已充盈对比剂的动静脉,需进行旋转多角度观察。

  3.3 CPR CPR是MPR的一种特殊重建方式,可以直接看到血管开口是位于真腔还是假腔之内,适用于展示走行迂曲的动脉血管,由人工逐点沿主动脉全长获得相关图像,然后连成血管形态,但相对耗时,且曲面图像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受操作者点划曲线的准确性影响较大。特别是用该方法测量的直径和长度等结果有一定的误差。

  3.4 VR VR对主动脉的整体解剖形态显示逼真,立体感强。可立体地显示主动脉表面形态及其分支血管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并且可以通过电影回放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观察瘤体的形状及内膜片的最大长度或整体形态,可以指导临床制定更合理的手术方案。

  3.5 CTVE CTVE是依靠导航技术显示血管腔内的情况。能显示大动脉的内腔及分支的开口,还能显示主动脉壁上呈结节状隆起的动脉硬化斑块,对夹层动脉瘤可显示真假腔内情况及其间的内膜瓣的撕裂。但CTVE不能观察整体的血管解剖,且成像质量受操作者经验的影响较大,阈值设置不当会形成伪影或假象而导致误诊,因此不宜作为一种单独的诊断技术,应以轴位成像为基础,结合MPR、MIP、CPR和VR成像方法,更准确、形象、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病变的部位、大小和范围,以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总之,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全方位、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特异性征像,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安全、快速、无创、准确的诊断手段,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玉清.心血管影像诊断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78-702.

  [2] 袁振国,周存升,王淘,等.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病变诊断的初步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9(2):69-7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