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的动脉插管介入治疗(附5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2-04-23 浏览次数:495次
作者:韦力谦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放射科,广西柳州545001
【摘要】 目的 通过动脉插管介入治疗药物灌注方法,探索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经股动脉插管,分别超选肠系膜下动脉或髂内动脉后支,应用联合化疗药物进行血管内灌注治疗。结果 5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肛门及下腹胀痛感消失或缓解,易排便,自我感觉良好,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在直肠癌患者的介入治疗中,应当注意“双超选”插管(肠系膜下动脉及髂内动脉),这样才能对直肠癌的病灶达到全面的治疗,提高疗效。
【关键词】 直肠肿瘤;导管插入术,外周;药物协同作用
直肠癌的发病率较高,患者多为老年人,但近年来青年人发病率在逐渐上升[1],对于它的治疗往往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介入治疗报道甚少。由于直肠癌的患者易发生周围组织及器官的侵蚀性转移,特别是中晚期病人,即便是施行手术切除后亦是如此,因此对于这类患者的介入性治疗(化疗灌注)尤显重要。现将经动脉插管介入的5例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最大者68岁(女性患者),最小者36岁;所有病例均经肠镜及病理活检证实。其中手术切除后经介入治疗者4例,术前1例。2例经介入治疗3次,2例2次,1例1次,3例发生周围组织及邻近器官转移。
1.2 方法 选用6.0F或5.0F Cobra或牧羊钩导管,经股动脉穿刺,分别超选择插入肠系膜下动脉的直肠上动脉支和髂内动脉后支,然后行造影观察,如图1~图4,确定癌灶供血动脉后,应用联合抗癌药物分别注入靶血管内。使用氟尿密啶(5-FU)1000mg 5例,阿霉素(ADM)40~50mg 2例,丝裂霉素(MMC)8~10mg 2例,顺铂(DDP)60~70mg 1例,卡铂300mg 1例,羟基喜树碱(HCPT)30~40mg 1例,托马克2~4mg 2例,白细胞介素Ⅱ200万u 1例。其中行“双超选”插管者(肠系膜下动脉及髂内动脉)灌注3例,单纯超选插管髂内动脉者2例。
2 结果
经介入化疗灌注后,5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肛门及下腹胀痛感消失或缓解,易排便,自我感觉良好,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除1例存活2年6个月后死亡,1例存活6个月后死亡(膀胱转移者),其余病例尚健在。
3 讨论
应用介入插管方法治疗直肠癌是近年来介入学科发展的新渗透,由于介入插管法是直接对病灶血管灌药,因而具有选择性强,药物浓度高而集中、效果好、全身毒性反应小的特点,一次性大剂量、高浓度灌注抗癌药物,可使癌肿组织坏死,病灶缩小,对提高手术的切除率及防止术中的医源性扩散和术后的转移治疗起较明显作用,其疗效已为许多学者所共识;尤其是对那些中晚期直肠癌不能行手术切除的病例,能提高他(她)们的生活质量,此种方法更具优点。在本组病例中就有1例仅做一次灌注治疗后存活了2年6个月。
直肠癌介入治疗效果的高低在于“双超选”插管的选择,我们知道,直肠的动脉血供有3条:直肠上、中、下动脉,其中直肠上动脉来自于肠系膜下动脉的一分支,而直肠中、下动脉分别来自于髂内动脉的后支及阴部内动脉[2];因此在治疗上应尽可能做到肠系膜下动脉和髂内动脉的插管给药,这样才能对直肠癌的病灶达到全面的治疗,提高疗效;从本组病例分析对比(3例“双超选”灌注,2例单纯髂内动脉灌注)中也得到了印证。
介入化疗后的最大并发症是腹痛、腹泻、便血,症状约出现在灌注后1周左右。众所周知,抗癌药物在其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正常组织细胞,特别是5-FU抗代谢药物国内已有报道[3],在本组病例中有2例引起血便,且均为肠系膜下动脉插管灌注的患者,与所报道的类同,应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 黄伟,陈君坤,许健,等.结(直)肠癌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征象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3):208.
[2] 杨锦森,李伊为.人体解剖图解[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10.
[3] 许健,曹建民,陈君坤,等.大肠癌动脉插管化疗中5F-氟尿嘧啶的副作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