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干细胞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2-04-24 浏览次数:472次
作者:侯 丹1,王媛媛2,吕安亚3 作者单位:1 614100 四川乐山,解放军第42医院肿瘤科 2 云南昆明,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病理科 3 云南安宁,解放军77215部队
【关键词】 乳腺癌 干细胞 乳腺癌关系 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对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的深入研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干细胞不仅在复杂的多细胞机体组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与之相关的作为第一个在实体瘤中被鉴定出的肿瘤细胞-乳腺癌干细胞也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深入研究及其成果被运用于临床实践与预后观测。但同时也有许多相关的问题未能得到进一步的明确,现将目前对乳腺癌干细胞与乳腺癌的相关研究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如下。
1 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
1.1 干细胞
干细胞(stem cells)是指一类具有无限或者永生的自我更新能力(self-renewing),并能产生至少一种类型高度分化子代细胞的细胞。根据干细胞发生学来源可将其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
1.1.1 胚胎干细胞
指由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经体外特殊培养而筛选出的细胞。胚胎干细胞(ES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体动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ES细胞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畸胎瘤干细胞(EC细胞)的发现开始了ES细胞的生物学研究历程。早在1970年Martin Evans已从小鼠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培养。而人的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直到最近才获得成功。进一步说,胚胎干细胞(ES细胞)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细胞。它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体动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包括生殖细胞。
1.1.2 成体干细胞
指存在于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该种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能够分化形成组成该类组织的细胞。成年动物的许多组织和器官,比如表皮和造血系统,具有修复和再生的能力。成体干细胞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成体干细胞或者产生新的干细胞,或者按一定的程序分化,形成新的功能细胞,从而使组织和器官保持生长和衰退的动态平衡。过去认为成体干细胞主要包括上皮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最近研究表明,以往认为不能再生的神经组织仍然包含神经干细胞,说明成体干细胞普遍存在,问题是如何寻找和分离各种组织特异性干细胞。成体干细胞经常位于特定的微环境中。微环境中的间质细胞能够产生一系列生长因子或配体,与干细胞相互作用,控制干细胞的更新和分化。
按分化潜能的大小,干细胞还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全能性干细胞,它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如胚胎干细胞,它是从早期胚胎内的细胞团分离出来的一种高度未分化的细胞系,具有与早期胚胎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很强的分化能力,它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成为全身200多种细胞类型,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另一类是多能性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发育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是典型的例子,它可分化出至少十一种血细胞,但不分化出造血系统以外的其他细胞。还有一类干细胞为单能干细胞(也称专能、偏能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如上皮组织基底层的干细胞、肌肉中的成肌细胞。
总之,凡需要不断产生新的分化细胞以及分化细胞本身不能再分裂的细胞或组织,都要通过干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分化能力的细胞来维持肌体细胞的数量,可以这样说,生命是通过干细胞的分裂来实现细胞的更新及保证持续生长。
1.2 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通过自我更新可在体内长期存在,而不像终末分化细胞,经过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后走向死亡,这就使得干细胞在细胞复制时出错率远远大于终末分化细胞。突变就在干细胞中积累,再加上外部环境刺激使正常干细胞恶化,所以目前最新研究认为肿瘤起源于恶性干细胞。Jordan等[1]也提出肿瘤干细胞可能源于正常干细胞的突变,然而还有一些证据显示肿瘤干细胞也可能源于始祖细胞的突变。这种始祖细胞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转变扩增细胞,它具有复制能力但并不能像干细胞一样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要变成肿瘤干细胞这些始祖细胞必需获得突变才可能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这样也进一步说明了肿瘤干细胞的形成与突变的方式和过程息息相关。有些组织虽然不具有干细胞,但是其细胞在特殊情况下也具有分裂能力,因而也是致癌物的靶细胞。所以提出要根治肿瘤只有彻底清除肿瘤干细胞才能真正的治疗肿瘤并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这种新观点与以往不分敌我的清除肿块中心的细胞及其周围所有正常细胞的观点完全不同,一些科学家也已经为肿瘤中存在干细胞找到了很多证据。
20世纪60年代Sterens观察到小鼠睾丸畸胎瘤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从而提出了肿瘤起源于干细胞的理论。“肿瘤干细胞假说”包含两层含义: (1)肿瘤起源于它们的组织干细胞或胚胎细胞自我更新的失调节; (2)肿瘤包含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亚群。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白血病及部分实体瘤如乳腺癌和脑肿瘤中亦存在一小部分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并可形成新肿瘤灶的肿瘤干细胞( tumor stem cells,TSCs)。
Rcya等[2]后又提出的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组织中存在极少量瘤细胞充当干细胞角色,具有无限增生的潜能,在启动肿瘤形成和生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余的大多数细胞则经过短暂的分化,最终死亡。
目前认为,TSCs是存在于一些肿瘤组织内的一群数目极少的具有自我更新和不断增殖能力的细胞,能够分化为表型不同的非肿瘤源性的癌细胞,它们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肿瘤研究新的热点和方向。
1.3 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的异同
肿瘤干细胞与正常干细胞同属于干细胞范畴,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1)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本身均不是处于分化途径的终端, 而是保持未分化状态,具有分化能力, 并且细胞均具有相对无限的增殖分裂的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 增殖的同时可诱导血管形成。(2)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均具有对称分裂和不对称分裂两种分裂方式。对称分裂: 即形成两个相同的干细胞,非对称分裂:即由于细胞质中调节分化蛋白不均匀地分配, 使得一个子细胞不可逆地走向分化的终端成为功能专一的分化细胞; 另一个保持亲代的特征, 仍作为干细胞保留下来。(3)具有相似的调节生长的信号传导途径。有研究发现一些与肿瘤有关的信号调节途径也调节正常干细胞的生长。如Notch,Shh (Sonic hedgehog)、Bmi21、Wnt等传导途径在调节正常干细胞自我更新, 同时也在肿瘤发展过程中起作用。(4)两者都具有端粒酶活性和扩增端粒酶重复序列,而人类终末分化体细胞不具有端粒酶活性。(5)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均具有类似迁移的能力。肿瘤干细胞也不能等同于正常干细胞,有其自身特性: (1)正常干细胞自我更新具有负反馈调节机制,其增殖与分化处于平衡状态,是有序的。而肿瘤干细胞的这种负反馈机制已被破坏,其增殖分化是无序和失控的。(2)与正常干细胞相比,肿瘤干细胞分化成熟能力缺乏,因此肿瘤细胞往往是低分化的。(3)肿瘤干细胞具有积累复制错误的倾向[3],而正常干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防止这种情况发生。(4)两者某些信号传导通路不同,可作为治疗的靶点,如肿瘤抑制蛋白Pten通路在正常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白血病的形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途径[4]。
目前认为,肿瘤干细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无限的自我更新能力,肿瘤干细胞能够产生与上一代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2)分化潜能,肿瘤干细胞能够产生不同分化的子代瘤细胞,在体内形成新的肿瘤。(3)具有与非肿瘤干细胞不同的表面标志, 如乳腺癌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为CD44+CD24- /lowESA+B38.1+。(4)肿瘤干细胞与正常干细胞具有相似的表面标志, 如正常造血干细胞为CD34+CD38-Thy+,而白血病干细胞为CD34+CD38-Thy- 。(5)肿瘤干细胞所占的比例较小,如乳腺癌中占2%[5],脑肿瘤中占0. 4%[6~8]。
2 乳腺干细胞与乳腺癌干细胞
乳腺癌干细胞作为第一个在实体瘤中被鉴定的肿瘤细胞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乳腺癌和乳腺干细胞之间的关系已逐步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乳腺干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的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其他细胞系的能力。可作为乳腺癌术后再造的重要材料,其安全性及经济性让乳腺干细胞的研究成为目前国外热点研究项目。
乳腺癌组织由各种表型不同的乳腺癌细胞组成,其异质性表现在各型细胞的表面分子标志物不同,这些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物包括CD4、CD24、B38.1及上皮特异抗原(epithelial specific antigen,ESA)等。由于乳腺癌中也可能包含其他非肿瘤细胞,如造血干细胞、上皮细胞等,故用各细胞的特异表面标志(统称为Lineage,包括CD3、CD10等)来区分正常细胞(Lin+)和乳腺癌细胞(Lin-)。2003年AI Hajj等[5]借助异种乳腺癌细胞移植动物模型,第一次在实体瘤中鉴定了肿瘤干细胞,证实了乳腺癌干细胞的存在。他们将乳腺癌术后标本中的肿瘤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仪筛选出具有特殊表面标志的细胞注入免疫缺陷小鼠的体内,结果发现所有接种ESA+、CD44+、CD24-/low、Lin- 细胞的小鼠在12周内均出现明显的肿瘤,而接种CD44-/CD24+细胞的小鼠则少有肿瘤生长。同时,在将接种免疫缺陷小鼠后生成的肿瘤细胞,经分离再接种到免疫缺陷小鼠后乳房脂肪垫的实验中还发现,未分化细胞需接种5×104个才能形成肿瘤,而ESA+、CD44+、CD24-/low、Lin- 细胞只需接种1×103 个即能100%形成肿瘤,其致瘤活性增加了50倍。这说明表达ESA+、CD44+、CD24-/low、Lin- 表面标志的细胞亚群在乳腺肿瘤中起着干细胞的作用,而且它们与早期多能上皮祖细胞有着相似的表型,后者也可表达ESA和CD44,故证实ESA+、CD44+、CD24-/low、Lin- 乳腺癌细胞进行着与干细胞相似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所以又称为乳腺癌干细胞[9]。
3 肿瘤干细胞与乳腺癌干细胞的分离方法
3.1 肿瘤干细胞的分离方法
目前用来分选鉴定肿瘤干细胞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利用细胞不同表面抗原标记及侧群细胞( side population cells, SP) 分选两种。(1)表面抗原标记分选:又可分为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和磁性激活细胞分选术两种,主要原理是利用肿瘤细胞的不同表面抗原标记,将特殊标记的单抗结合到细胞上,经流式细胞仪或免疫磁珠将肿瘤细胞分选为不同的亚群,再检测各亚群的成瘤能力,从而筛选出肿瘤干细胞的表面标记。(2)SP分选:是另外一种方法,主要利用干细胞能够将荧光染料Hoechst 33342外排的特性实现的。由于干细胞对Hoechst 33342拒染或淡染,通过流式细胞仪就可以将这部分细胞检测或分选出来,利用干细胞的这种特性分选的这部分细胞称为SP细胞。2004年, Kondo等[6]从C6、MCF27、B104和Hela四个细胞系中检测到了SP细胞,比例分别为0. 4%、2%、0. 4%和1. 2% ,并证实C6胶质瘤中的SP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少量成瘤的干细胞特性,提示SP是适用于肿瘤干细胞分离的一种方法。相比利用荧光标记的单抗或免疫磁珠分选肿瘤干细胞, SP分选更为方便、经济,还可用以表面标记未知的肿瘤干细胞的分选。
肿瘤干细胞的鉴定方法尚未成熟,目前尚不能从形态学来鉴定肿瘤干细胞,而只能用功能学方法,即对其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两个主要特征进行评价。研究者通过把肿瘤细胞分离纯化成不同的细胞亚群,然后对不同亚群进行成瘤性检测,筛选出能够连续性成瘤的亚群,并进一步证实该亚群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的干细胞特性,就可以初步鉴定为肿瘤干细胞。Al-Hajj等[5]利用流式细胞仪将乳腺癌细胞分选成不同的亚群,再通过体外成瘤能力的检测鉴定出乳腺癌干细胞的表面抗原标记为ESA+Lin-CD44+CD24-/low。Kondo等[6]利用相似的方法,从C6胶质瘤细胞系中分选出SP细胞,再通过体内体外实验鉴定其具有干细胞特性。Singh等[7]在各种病理类型的脑肿瘤中鉴定出脑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为CD133+, Jordan等[10]进一步证实了CD133+细胞的成瘤性。目前已初步鉴定的肿瘤干细胞的表面标记还有肺腺癌干细胞[1]为Sca-1+CD45- Pe-cam-CD34+ 、视网膜母细胞瘤干细胞为ABCG2、恶性黑色素瘤干细胞为CD20+[12]、前列腺癌干细胞为CD44+/α2β1 hi/CD133+[13]。另有报道胃癌中肿瘤干细胞来源于骨髓干细胞[14]。
3.2 乳腺癌干细胞的分离
一直以来对乳腺癌干细胞缺乏有效的分离方法,因此对其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也比较缓慢。近来研究人员在肿瘤干细胞分离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乳腺癌干细胞的特性又采用了各种策略分离出乳腺癌干细胞。
3.2.1 CD44+CD24-/lowlin- CD44是一种归巢细胞黏附分子,是一种I型跨膜糖蛋白分子,其配体是透明质烷。近年来CD44被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肿瘤干细胞的分离。Al-Hajj等[5]从乳腺癌病人组织中分离出CD44+CD24-/lowESA+lin-群细胞,这群细胞只需200个就可以在NOD/SCID鼠中5~6个月后形成大约1cm的肿瘤,而CD44+CD24-/lowESA-lin-细胞、CD44+CD24+细胞、CD44-细胞、CD24+细胞则无致瘤性或致瘤性低。与未分选的细胞相比,CD44+CD24-/lowESA+lin-群细胞致瘤性提高了50倍。
3.2.2 Hoechst33342染料排斥法
Hoechst33342是一种DNA增补性染料,能结合到DNA的AT丰富系列的小沟处,干细胞及肿瘤干细胞因带有ABC转运蛋白而能将染料泵出而表现为染料暗淡的特征而被分离出来,所分选出来的染色暗淡的细胞被称为侧亚群(side population,SP)细胞,而大部分深染的细胞被称为non-SP细胞或MP细胞。Kondo等[6]采用此方法鉴定出MCF-7乳腺癌细胞系中SP比例为2.0%。然而因为SP与non-SP部分相连在一起,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Patrawala等改进了这种分离方法,他们使用了Coulter Epics流式细胞仪,这种细胞仪能将SP与non-SP分为独立的两群,并采用HL60-dox作为对照组,HL60不含SP细胞,而HL60-dox则含>90%的SP细胞,将HL60-dox滴定到HL60细胞中,并进行流式分析以检测该系统的灵敏性,之后检测发现MCF-7中SP比例为0.2%。产生SP表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高表达ABCG2。加入verapamil之后SP比例大大减少,奇怪的是verapmi并不抑制ABCG2的功能,而只抑制P-糖蛋白的功能,因此为什么加入verapamil可以导致SP比例减少机制不明。
Hoechst33342染料排斥法对染色流程要求比较严格,染色温度、染色时间、verapamil浓度等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样本制备的微小差异也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重大影响。Kondo等采用Hoechst33342染料方法发现C6胶质瘤细胞中只含0.4%的SP,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大部分C6胶质瘤细胞是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致瘤性,采用Hoechst33342染色法会导致染料在non-SP比SP聚集更多有毒性的Hoechst染料,从而可能造成non-SP自我更新能力低、致瘤性低的假象。因为染料排斥法具有不需要寻找特定的肿瘤干细胞特异的表面分子标志物等优点,已经成为目前广泛使用的多种肿瘤干细胞分离方法,然而其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评价。
3.2.3 CD55 Hoechst33342染料排斥法的上述缺点促使人们寻找一种无染料的简便的肿瘤干细胞分离系统。CD55是一种补体衰变加速因子,与C3转化酶结合,阻止了C3b的沉积,并抑制了攻膜复合物的形成,从而使肿瘤细胞逃脱补体的攻击。近年的研究表明CD55与肿瘤细胞的活动度、新生血管形成、细胞凋亡的解救、肿瘤的致瘤性、肿瘤的侵袭及转移等有关。Xu等发现从MCF-7中分离出的CD55hig、CD55low分别落在SP、MP部分。去除CD55hig群的MCF-7细胞后,大部分的SP消失了。提示采用CD55抗体可以替代Hoechst33342染料排斥法。克隆形成实验显示CD55hig的克隆形成效率高于CD55low,而且CD55hig细胞具有进一步分化的能力。CD55在细胞系中的SP、MP的表达模式具有普遍性,在MDA-MB-231乳腺癌细胞系、Lovo、RCM-1结直肠腺癌细胞系、TIG-1-20肺成纤维细胞系等均观测到类似现象。因此CD55hi群细胞可能是一群具有干细胞、肿瘤干细胞样性质的细胞。但笔者并未对其体内致瘤性进一步评价。而且一些细胞如PC3前列腺癌细胞不含SP细胞,DLD1细胞的SP、MP表达相似水平的CD55。为什么CD55hig可以替代SP,ABCG2与CD55的相互间调节关系如何有待进一步探讨。
4 乳腺癌干细胞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
乳腺癌肿瘤起始细胞能够形成肿瘤的其他细胞成分。此种能力与乳腺成体干细胞具有相似的特点。在研究中发现一个成熟细胞向肿瘤细胞转变必须具备3 种条件: (1)具有不断增殖的能力。(2)长期生存的能力。(3)发生错误突变的机会。Pol等[15]认为干细胞具有类似肿瘤细胞一样不断增殖的生物学特性,其次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的能力,在不断分裂过程中更有可能获得多次突变的机会而变为恶性增殖的肿瘤细胞。Hanahan等[16]认为,一个正常的细胞转变为癌细胞,至少要发生4~7次突变,这需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成熟细胞存活时间短,在癌变发生之前通常已经凋亡,干细胞分裂慢,寿命长,具有无限增殖能力,更有可能在分裂过程中积累多次突变并传代最终导致肿瘤发生。Li等[17]在小鼠乳腺癌组织中的导管上皮和肌上皮细胞中检测到Pten基因的杂合性缺失,由于两种细胞单独发生同一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很小,故认为二者来源于一个共同的起始细胞,即乳腺癌干细胞。因而猜测乳腺癌很有可能起源于具有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细胞,但其确切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9]。
5 乳腺癌干细胞与乳腺癌治疗的关系
5.1 乳腺癌干细胞与化疗疗效
肿瘤干细胞因高表达有ABCG2等ABC转运体,能将化疗药泵出,而被认为对化疗具有抵抗性。化疗药杀死了占大多数的分化细胞,而留下了少数的肿瘤干细胞,成为日后复发的根源。Liu等[18]将ESA+CD44+CD24-/lowlin-的致瘤性乳腺癌干细胞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发现186个基因的表达有显著不同,将这些基因命名为“侵袭性”基因信号(IGS)。对284例具有死亡、转移高风险的乳腺癌病人(依据NIH指标来判断)需要常规给予化疗者,依据IGS的表达状况分为IGS阴性者(共60个病人)及IGS阳性者(共224个病人),前者13%发生了转移,10年无转移率为81%;后者41%发生了转移,10年无转移率为57%。对185个乳腺癌病人没有给予化疗者,依据IGS的表达状况分为IGS阴性者(共42个病人)及IGS阳性者(共143个病人),前者10年复发率为12%,后者10年复发率为43%。这些结果表明IGS的状态对于判定乳腺癌患者能否从化疗中受益具有指导意义。
5.2 乳腺癌干细胞对放疗抵抗性
一直以来人们推测肿瘤干细胞对放疗具有抵抗性。Phillips等[18]发现MCF-7在干细胞条件下培养形成的乳腺微球体(MCF-7S)与MCF-7相比,经过放射性照射后形成的克隆更容易存活,γH2AX、反应性氧簇(ROS)的水平也提示前者更不容易发生DNA损伤。另一项研究也表明,MCF-7细胞照射后SP比例增加了,CD24+CD29+Lin-群细胞(在鼠的乳腺中被认为是乳腺干细胞)的比例增加了。引起放疗抵抗性的机制有Notch通路的活化、Wnt-β-catenin-survivin信号的活化。然而,这些研究还只是停留在体外实验上,体内的结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6 乳腺癌干细胞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Liu等[19]的结果具有深远意义。他们发现IGS阳性的乳腺癌病人10年整体存活率为62%,无转移存活率为54%,IGS阴性者10年整体存活率为98%,无转移存活率为82%。IGS与死亡、转移的风险的相关性是独立于肿瘤大小及淋巴结状态的。结合IGS与创伤反应(WR)信号对于判断10年无复发存活率具有重大意义。虽然IGS是通过对比乳腺癌干细胞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得出的基因信号,但分析肺癌、成神经管细胞瘤、前列腺癌病人的结果发现,IGS阳性组与IGS阴性组的5年整体生存率或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braham等[20]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发现CD44+CD24-/low细胞比例>10%与<10%对无事件存活率、整体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两项研究的差异可能与他们采用的方法有关。其结果也仍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7 展望
人们采用了多种方法从许多肿瘤组织或细胞系中分离出肿瘤干细胞,对于研究它们的生物学行为及其调控机制,最终靶向根除肿瘤干细胞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仍然有许多遗留的问题。系列相关的研究也使我们做出假想:乳腺癌也可能类似于脑肿瘤,不同亚型的乳腺癌的肿瘤干细胞群体不一样,从而造成不同亚型的乳腺癌基因表达、侵袭、转移、激素敏感性、预后等差异。然而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较少,其特异性细胞表面识别标志也尚不确切,对大部分肿瘤组织中的肿瘤干细胞的鉴定、分离技术也尚不成熟。因而,如果能证实乳腺癌是由乳腺癌干细胞转化而来,那么对于可能患乳腺癌的高危人群把乳腺癌干细胞作为诊断、治疗靶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乳腺癌的发生。另外,乳腺癌并非均一的细胞集团,乳腺癌干细胞和乳腺癌细胞在信号转导和生物学特性方面并不相同,当前临床通过化学药物杀灭的多是处于增殖状态的癌细胞,而处于相对静止期的乳腺癌干细胞却可以逃避药物的杀伤作用,因而也解释了临床化疗可以使肿瘤减小甚至消失,但最终仍可出现复发和转移。只有通过研究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信号转导等,研发直接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治疗,杀灭肿瘤干细胞或诱导其分化,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从而使肿瘤从根源上减少,同时也降低治疗中的副作用。而非过去传统上所说的单纯杀灭大多数肿瘤细胞的观念。现今,乳腺癌干细胞的相关研究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深入观察、证实。同时,我们相信乳腺癌干细胞的研究将取得更大的突破并能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 Jordan CT, Guzman ML, Noble M. Cancer stem cell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6,355(12):1253-1261.
2 Reya T, Morrison SJ, Clarke MF,et al. Stem cells, cancer, and cancer stem cells. Nature,2001,414(6859):105-111.
3 Tsai RY. A molecular view of stem cell and cancer cell self-renewal.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2004,36(4):684-694.
4 Rossi DJ, Weissman IL. Pten, tumorigenesis, and stem cell self-renewal. Cell,2006,125(2):229-231.
5 Al-Hajj M, Wicha MS, Benito-Hernandez A, et al. Prosp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umorigenic breast cancer cell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3,100(7):3983-3988.
6 Kondo T, Setoguchi T, Taga T. Persistence of a small subpopulation of cancer stem-like cells in the C6 glioma cell lin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01(3):781-786.
7 Singh SK, Clarke ID, Terasaki M,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cancer stem cell in human brain tumors. Cancer research,2003,63(18):5821-5828.
8 潘敦, 张澍, 李宗芳.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国际外科学杂志,2006,33(4):283-286.
9 尚文博, 范忠林,马力. 乳腺癌干细胞研究现状.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7,12(8).
10 Jordan CT. Cancer stem cell biology: from leukemia to solid tumors. 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2004,16(6):708-712.
11 Seigel GM, Campbell LM, Narayan M, et al. Cancer stem cell characteristics in retinoblastoma. Molecular vision,2005,11:729-737.
12 Fang D, Nguyen TK, Leishear K, et al. A tumorigenic subpopulation with stem cell properties in melanomas. Cancer research,2005,65(20):9328-9337.
13 Collins AT, Berry PA, Hyde C,et al. Prosp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umorigenic 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s. Cancer research,2005,65(23):10946-10951.
14 Ponti D, Costa A, Zaffaroni N, et al. Isolation and in vitro propagation of tumorigenic breast cancer cells with stem/progenitor cell properties. Cancer research,2005,65(13):5506-5511.
15 van der Pol MA, Feller N, Roseboom M,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normal or leukemic nature of CD34+ cell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low percentages of CD34 cells. Haematologica,2003,88(9):983-993.
16 Hanahan D, Weinberg RA. The hallmarks of cancer. Cell,2000,100(1):57-70.
17 Li Y, Welm B, Podsypanina K, et al. Evidence that transgenes encoding components of the Wnt signaling pathway preferentially induce mammary cancers from progenitor cell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3,100(26):15853-15858.
18 Phillips TM, McBride WH, Pajonk F. The response of CD24-/low/CD44+ breast cancer-initiating cells to radiation.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2006,98(24):1777-1785.
19 Liu R, Wang X, Chen GY, et al. The prognostic role of a gene signature from tumorigenic breast-cancer cell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7,356(3):217-226.
20 Abraham BK, Fritz P, McClellan M,et al. Prevalence of CD44+/CD24-/low cells in breast cancer may not be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outcome but may favor distant metastasis. Clin Cancer Res,2005,11(3):1154-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