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转移癌的临床表现及骨髓象诊断
发表时间:2012-04-24 浏览次数:440次
作者:侯春江,罗彪,杨茜萍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检验科,广西 百色 53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骨髓转移癌的来源、临床特点及骨髓象诊断。方法 对37例骨髓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表现、骨髓形态学特征、病理活检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在骨髓片中均找到转移癌细胞。30例找到原发灶,其中以肺癌(18.92%),骨癌(16.22%),肝癌(16.22%),乳腺癌(13.51%)最多见。骨髓转移癌临床表现以贫血最多见(75.68%),其次为血小板减少(64.87%),骨痛(62.16%)和发热(48.65%)。结论 对于原因不明或用原发病不能解释的贫血、血小板减少、骨痛、发热、出血的患者,骨髓穿刺做细胞学检查,对骨髓转移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肿瘤转移;骨髓癌;骨髓;活组织检查;诊断
骨髓转移癌系指髓外的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或体液循环,转移至骨髓而引起临床及血液学异常的一组疾病,但也可先于原发病而出现骨髓转移癌的表现,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造成误诊。现将我院1996年1月~2004年12月经骨髓细胞学检查和同时做骨髓活检诊断的骨髓转移癌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骨髓转移癌,男28例,女9例,年龄21~72岁,发病高峰在40~50岁之间,其中≤50岁25例,>50岁12例。
1.2 临床表现 贫血28例,占75.68%,程度不同,以轻、中度贫血为主;骨痛23例,占62.16%,主要以腰椎、胸骨、下肢骨痛为多见,早期为间歇性钝痛,随着病情进展而呈持续性剧痛,不能耐受,部分患者全身骨骼均可疼痛,活动受限;发热18例,且无明显感染灶,体温不受抗生素影响;另外,肝肾功能异常,皮肤粘膜出血、消瘦,体重下降等症状也较多见。
1.3 血象 血红蛋白55~100g/L 28例,占75.68%;101~120g/L 9例,占24.32%;白细胞计数4.0~10.0×109/L 22例,占59.46%,<4.0×109/L 4例,<10.0×109/L 11例,20例外周血涂片出现中、晚幼粒细胞,16例可见有核红细胞;血小板计数<10.0×109/L 24例,占64.87%,全血细胞减少5例,占本组病例13.51%。
1.4 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19例,占51.35%,明显活跃11例,占29.73%,增生减低7例,占18.92%。37例骨髓转移癌均于骨髓涂片上找到数量不等的癌细胞,呈团状、簇状或散在分布。形态学可见以下改变:①团状、簇状出现的转移癌细胞常分布于片头,片尾部位,细胞互相重叠但不融合,仍能看出每个细胞的整体结构。细胞胞体较大,胞浆丰富,染深蓝色。胞核大,有切迹,核仁明显。②转移癌细胞呈3~8个聚集分布,有的呈腺癌样排列,有的似蜂窝状排列,胞浆互相融合相连,结构模糊,核仁不明显,胞浆蓝紫色。③单个散在分布的癌细胞,形态似原始样细胞,胞浆量多,深蓝色,在片中及片尾均可找到。④癌细胞之间分不清界限,大多为裸核样成群出现的癌细胞团,不见胞浆,仅见细胞核及较大的蓝色核仁。⑤癌细胞具有原发部位癌细胞特征。
1.5 肿瘤来源 37例患者同时做骨髓活检,均找到转移癌细胞。原发灶:肺癌7例(18.92%),其中小细胞未分化癌4例,腺癌2例,燕麦细胞癌1例;胃癌6例(16.22%),其中腺癌5例,印戒细胞癌1例;肝癌6例(16.22%),其中肝细胞癌4例,胆管细胞癌2例;乳腺癌5例(13.51%),其中髓样癌2例,腺癌2例,鳞癌1例;肾上腺癌2例(5.41%);前列腺癌2例(5.41%);神经母细胞瘤2例(5.41%);不明原因7例(18.92%)。有7例合并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化,4例合并骨髓坏死。
2 讨论
2.1 骨髓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1]。但有些病例在没有出现原发肿瘤的表现之前,已有骨髓转移的临床表现。本组资料以贫血最为常见,占75.68%,其次为血小板减少、骨骼痛、发热、出血等。贫血发生原因:①骨髓红系造血被转移癌细胞侵犯;②癌细胞分泌负性造血调节因子使骨髓红系干细胞或微环境受损;③红细胞寿命缩短;④出血;⑤造血原料摄入不足。出血原因:①骨髓巨核细胞造血受抑;②原发病侵犯血管;③凝血机制异常,癌性促凝物质增加,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甚至诱发DIC。发热以癌性为主,感染也是原因之一。
骨髓转移癌外周血出现幼红、幼粒细胞较为常见。是因为瘤细胞浸润破坏髓血屏障,使造血组织失去本身的自我稳定而发生释放紊乱,致幼稚细胞外流及骨髓纤维化髓外造血[2]。本组资料中骨髓活检见骨髓转移癌合并骨髓纤维化7例,合并骨髓坏死4例,且多在这些病例的外周血中发现幼红、幼粒细胞。
2.2 骨髓转移癌的临床诊断依赖于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涂片检查找到癌细胞是骨髓转移癌肯定诊断的依据[3]。值得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转移癌一次骨穿就能找到癌细胞,必要时将穿刺物沉渣染色检查或换部位穿刺再检。多部位穿刺涂片检查结合活检可提高诊断率。由于癌细胞浸润造成骨髓腔内细胞填塞或骨髓造血抑制细胞数过少,在穿刺时出现的“干抽”,或抽取时困难,或抽出物呈血水样,可作为骨髓转移癌的诊断参考指标之一,转移癌细胞释放的因子及毒素导致骨髓坏死及细胞退化,可作为本病的诊断参考指标之二。
2.3 骨髓转移癌的诊断,直接改变病人的临床过程,影响治疗反映和生存期。有些病例因肿瘤原发灶的位置、性质不同,骨髓受累的部位和程度不尽相同,在早期原发灶小,应积极手术切除并化疗,预后是良好的。故发现骨髓转移癌后,不能放弃治疗,应积极寻找原发灶,争取治疗时机,提高生存率。
对于临床上出现原因不明的贫血、骨痛、血小板减少、发热、出血、消瘦等症状,尤其是用原发癌无法解释的患者应及时做骨髓细胞学检查和(或)活检,还可做免疫组化技术,聚合酶链反应、肿瘤标志物检查等方法检测骨髓微转移灶,有助于早期发现骨髓转移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国锦,宋文秀,王富荣.以血液系统表现为首发的骨髓转移癌(附16例报告)[J].天津医药,2002,30(2):117-118.
[2] 黄梅,路武,徐慧珍,等.47例骨髓转移癌的临床及血液学特点[J].临床内科杂志,2002,19(6):424-425.
[3] 续薇,张曼,朴松旭.36例骨髓转移癌的骨髓像诊断[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26(5):51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