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改良VBP方案治疗宫颈癌2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20  浏览次数:454次

  作者:王锦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妇产科,江苏南通226001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VBP方案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比较Ⅰb2~Ⅱb期、直径≥4cm巨块型宫颈癌化疗手术组26例与直接手术组20例的疗效。结果 化疗手术组化疗后术前肿瘤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9例;分期降级16例。术后病理检查宫旁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内栓塞、宫颈残留,化疗手术组分别为2例、5例、2例、1例;直接手术组分别为6例、7例、3例、4例。化疗手术组术后2年内复发3例,直接手术组12例;化疗手术组术后2年、3年内存活分别为21例、18例,直接手术组分别为11例、7例。结论 改良VBP方案联合手术治疗巨块型宫颈癌,可缩小肿瘤体积,减少术后复发,提高长期生存率,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 宫颈肿瘤;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Ⅰb2~Ⅱb期、直径≥4cm巨块型宫颈癌的局部控制成了关注的热点,自20世纪80年代,新辅助化疗逐步用于临床,许多学者对此做了一系列研究。笔者对2002年9月~2005年8月入院收治的Ⅰb2~Ⅱb期巨块型宫颈癌患者26例,采用术前全身静脉化疗改良VBP方案治疗3个疗程,2周后手术,并与1999~2001年术后病理证实巨块型宫颈癌直接手术组20例进行比较,以探讨新VBP方案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化疗手术组26例,年龄28~65岁,平均47.5岁,分娩子女数1~4人,平均1.5人。肿瘤直径≥4cm,以前未行任何治疗,无内科疾病。临床分期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标准,分为Ⅰb2期10例,Ⅱa期6例,Ⅱb期10例。术后病理分型:①低分化鳞癌12例;②中-高分化鳞癌14例。术前化疗3个疗程,2周后手术。直接手术组20例,年龄22~68岁,平均44.4岁,分娩子女数1~5人,平均1.6人,临床分期Ⅰb2期8例、Ⅱa期7例、Ⅱb期5例。病理分型:①低分化鳞癌11例;②中-高分化鳞癌9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接触性出血就诊者22例,阴道排液就诊者12例,盆腔痛或腰痛就诊者8例,无症状而体检发现者4例,宫颈活检均示宫颈鳞癌。化疗手术组26例盆腔检查由2名妇科医师实施,肉眼观测宫颈局部肿瘤情况,并记录肿瘤大小、宫旁浸润程度,确定临床分期,另行盆腔超声检测肿瘤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径并记录,与化疗结束后肿瘤变化情况进行对比。

  1.3 治疗方法

  新VBP方案化疗手术组患者采用全身静脉滴注给药,治疗方案为长春新碱(VCR)1mg/m2,第1天;博来霉素(BLMA5)25mg/m2,第1~3天;顺铂(PDD)60mg/m2,第1天,用3个疗程,每个疗程化疗3天、休息7天,即10天重复1次。出现白细胞计数<3000/L或血小板计数<10万/mm3,即暂停化疗,待血象计数恢复正常后再继续化疗。化疗结束1周后行化疗评价,通过肉眼观察宫颈及盆腔超声检测,来判定瘤体、宫旁浸润缩小程度及分期降级情况。化疗结束2周后手术。

  1.4 评价标准

  化疗手术组疗效判定标准依据WHO标准:完全缓解(CR):可见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病灶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直径乘积缩小50%;无变化(SD):病灶两径直径乘积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过25%,无新病灶;进展(PD):病灶两径直径乘积增大超过25%,或有新病灶出现。CR+PR为总有效率。本组资料因例数少故未作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化疗疗效

  ①化疗手术组按临床分期划分:Ⅰb2期10例,均为中心型,其中CR 5例、PR 4例、SD 1例。Ⅱa期6例超出宫颈,但无宫旁浸润型,其中CR 4例、PR、SD各1例。Ⅱb期10例,均为宫旁浸润型,其中CR 4例、PR 4例、SD、PD各1例。行化疗后肿瘤显著缩小或消失,宫旁结节明显消退,临床分期明显降级,其中5例Ⅱa降为Ⅰb2,8例Ⅱb降为Ⅱa,其余降级不明显(其中3例病理标本显示降级),有2例Ⅱb期肿瘤体积达5cm×4cm×3cm、7cm×5cm×4cm,化疗结束后肿瘤仍达4cm×4cm×3cm、6cm×4cm×3cm。②按疗效划分:CR 13例中,Ⅰb2期5例、Ⅱa期4例、Ⅱb期4例;PR 9例中,Ⅰb2期4例、Ⅱa期1例、Ⅱb期4例;SD 3例中,Ⅰb2期、Ⅱa期、Ⅱb期各1例;PD 1例,为Ⅱb期。

  2.2 术后病检

  ①化疗手术组26例中,术后病理显示宫旁浸润2例,宫颈肿瘤残留1例,盆腔淋巴结转移5例,脉管内栓塞2例;术后病理标本示分期降级16例;宫颈病理:6例显示无镜下肿瘤残留,16例显示残留直径1~2cm,4例残留直径>2cm;盆腔淋巴结转移5例,余未见转移。在肿块临床判断CR 13例中,9例电镜下显示残留或小残留,4例显示直径>1cm或更大;临床判断PR 9例中,有3例显示镜下小残留或无残留。②直接手术组20例中,宫旁浸润6例,宫颈肿瘤残留4例,盆腔淋巴结转移7例,脉管内栓塞3例。宫颈深浸润、宫旁播散3例,术后增加盆腔外照射,盆腔中平面剂量45~50Gy;盆腔淋巴结(+)4例,辅以2~3个疗程VBP方案化疗或放疗。

  2.3 毒副反应

  化疗手术组26例中,出现Ⅰ、Ⅱ度胃肠道反应15例,均为恶心、呕吐,脱发26例;Ⅰ度骨髓抑制2例,表现为白细胞计数下降;肝功能损害3例;肌酐清除率减少1例;肺功能下降1例。但经对症治疗均能耐受,做完所需的疗程,无死于毒副反应的病例。

  2.4 随访

  治疗完成后按期随访,随访期内化疗手术组复发5例,其中2年内复发3例,2~5年复发2例;2年生存21例,3年生存18例;失访1例,为Ⅱa期病人,无复发依据,在23个月后失访。直接手术组复发14例,其中2年内复发12例,2~5年复发2例;2年生存11例,3年生存7例;失访1例,为Ⅱb期病人,无复发依据,在18个月后自杀。

  3 讨论

  传统的宫颈癌治疗方案是早期手术、晚期放疗,尽管手术能力、放疗设备及技术不断改进,但治疗效果提高不多。原因是肿瘤局部控制不佳或者复发,占60%~70%,其次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李群报道[1]Ⅱ、Ⅲ期局部控制率为70%~85%。本组化疗26例中,22例有效。巨块型肿瘤细胞内乏氧细胞增加,导致肿瘤敏感性下降,影响化疗效果,可切除性低,易复发。2003年Ivanov[2]等报道肿瘤直径≥4cm的Ⅰb2~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达35%~80%,但经过辅助性化疗后,比相同临床期别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下降。本组化疗加手术26例中,盆腔淋巴结转移5例。

  1982年Frei提出新辅助化疗这一概念。章文华等[3]指出,对巨块型及局部晚期宫颈癌在手术前行化疗,有利于下一步治疗的实施。术前化疗缩小瘤体,利于肿瘤完整切除,同时降低癌细胞活力,控制亚临床转移,减少术后播散、转移、复发的潜在危险。术前化疗能缩减肿瘤体积和范围,缩小宫旁结节,降低肿瘤分期,从而使部分不能手术者获得手术的机会。我们收治的26例中,术前化疗后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9例,总有效22例。26例均可手术,因为可手术的肿瘤最多到Ⅱb期,即使某些患者病灶对化疗反应处稳定状态,仍可手术治疗,可手术率100%。青岛肿瘤医院报道[4]化疗组45例总有效37例(82.22%),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减少,且化疗组没有切缘阳性者。总之,化疗使宫颈局部肿瘤缩小,利于以后手术施行。

  新辅助化疗后手术与单纯手术比较,能降低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宫颈残留、脉管内栓塞等影响宫颈癌预后危险因素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手术切除率,使复发率下降,长期生存率增高。巨块型宫颈癌是新辅助化疗的适应证,新VBP方案对患者来说是安全、有效、可耐受的治疗手段,已成为中青年宫颈癌患者治疗的发展趋势[5],更好疗法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探讨。

  【参考文献】

  [1]李群.放化疗同步治疗晚期或复发性宫颈癌76例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3,30(10):715-717.

  [2]Ivanov S, Zervudis S, Ivanov S. Metastatic cancer in transposed ovaries after radical Wertheim-Meigs hysterectomy for a stage ⅠB andⅡA cervical cancer [J]. Akush Ginekolsofiia,2003,42(5):22-24.

  [3]章文华.子宫颈癌化疗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03,18(3):172-175.

  [4]Wang Z, Youxin J, Xuesong W, et al.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younger than 45 years with high-ris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J]. Proc Am Soc Clin Oncol,2003,22:472.

  [5]曹泽毅.子宫颈癌治疗的变迁和思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3):212-21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