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鳞癌组织中galectin3与MMP2表达的意义
发表时间:2012-02-28 浏览次数:384次
作者:石菲,彭贵勇,孙永刚,姚大鹏
【摘要】目的:研究 galectin3 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2 的表达间的关系. 方法: 用免疫组化 SP 法分别检测 galectin3 和 MMP2 在 80 例食管癌和 22 例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并对肿瘤病理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Galectin3 蛋白表达率为 77.5%,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27.3%, P<0.05). Galectin3 高表达与食管癌的病理分级、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Galectin3 与 MMP2 表达呈正相关(P<0.05). 结论: Galectin3 在食管癌中表达增强,它的高表达对判断食管癌的恶性程度、浸润甚至转移有重要价值. MMP2 的高表达使 Galectin3 上调.
【关键词】 食管肿瘤;半乳糖凝集素3;明胶酶A;免疫组织化学
0引言
Galectins (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 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结合蛋白,属于凝集素家族. Galectin3 是该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它广泛表达于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存在于细胞质及胞核内,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如:调节细胞—细胞、细胞—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局部免疫调节和凋亡等,与肿瘤的转移、浸润、生长和黏附密切相关. 目前,galectin3 对恶性肿瘤演进的影响作用在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结肠癌、胃癌和乳腺癌中已有研究,而它与食管鳞癌的关系鲜有报道. 我们探讨 galectin3 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 MMP2 的关系.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200609/200705手术病理科证实为食管鳞癌标本 80 例,术前未行放化疗;男 47 例,女33 例. 年龄 27~80(平均46.6)岁. 病理Ⅰ级 30 例,Ⅱ级 32 例,Ⅲ级 18 例;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分别为 34和46 例. 取距病变组织 5 cm以上的食管正常组织 22 例作正常对照组. 采取新鲜标本后,即置于40 g/L甲醛液固定过夜,次日取材、脱水、包埋. 石蜡连续切片,片厚 4 μm,行常规 HE 染色. 即用型鼠抗人 galectin3 mAb为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即用型兔多抗MMP2, SP 试剂盒、DAB 显色试剂均由北京中杉公司提供.
1.2方法免疫组织化学采用 SP法,以间变型大细胞淋巴瘤作为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作阴性空白对照. 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用 30 mL/L H2O2室温下孵育 30 min(以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PBS 漂洗 5 min×3次. 将切片置于pH 6.0 的枸橼酸盐缓冲液中,微波炉加热修复抗原 20 min(温度控制在 95~100℃). 取出自然冷却至室温后,用 PBS 漂洗 5 min× 3 次. 滴加 100 mL/L山羊血清室温下孵育 30min. 倾去血清,滴加一抗,置于湿盒内,4℃ 冰箱过夜. 同法冲洗切片,滴加生物素化二抗工作液,置于湿盒中,37℃ 孵育25 min,同法冲洗切片,滴加链酶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三抗),37℃ 孵育25 min,再冲洗切片. 滴加DAB显色剂,镜下观察控制反应时间,蒸馏水洗中止,切片苏木素复染,盐酸酒精分化返蓝,脱水封片. galectin3和MMP2 均以胞质内出现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为阳性染色细胞,采用阳性染色强度结合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进行判断. 在 400倍视野下每张切片随机观察 4 个视野,将切片中平均阳性细胞比例及染色深浅分别计 0~3 分,切片中无阳性细胞,0分;阳性细胞<25%,1分;26%~50%,2分;51%~75%,3分;>75%,4分. 染色强度以多数细胞为准:无着色,0分;淡黄色,1分;黄或深黄色,2分;褐或棕褐色,3分. 再按这两项指标的积分相加将结果分为 4 级:0 分为“”;1~2 分为“+”;3~4 分为“”;5~6 分为“”. 其中“”“”为强阳性表达.
统计学处理: 运用 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galectin3 表达与MMP2 表达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
2结果
2.1食管鳞癌组织中galectin3的分布Galectin3 阳性信号呈棕黄色颗粒状或线网状染色,大多数病例定位于细胞质,少数位于间质. Galectin3 蛋白在肿瘤组织中呈异质性表达,即在肿瘤的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或弥散分布,或呈小片状、灶状分布,染色强度亦不一致. 食管癌组织中 galectin3 阳性表达率 77.5 %(62/80),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 galectin3 72.7%(16/22)为阴性表达,少数为弱阳性表(27.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食管癌组织中 galectin3 高表达.
2.2Galectin3表达与食管鳞癌病理的关系Galectin3 蛋白在临床分级为Ⅰ, Ⅱ, Ⅲ级食管癌中的阳性率依次为 66.7%, 75.0%和100%,在低分化组分别高于高中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提示 galectin3阳性率随食管癌病理分级上升而升高. 且 galectin3 表达的阳性率与癌症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表1). 但是,galectin3 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组织学类型无关. 表1食管鳞癌组织中galectin3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Galectin3表达与 MMP2 表达的关系MMP2 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以细胞质为主,阳性细胞胞核或胞质内出现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 MMP2 阳性表达病例 galectin3 阳性表达率为86.2%,MMP2 阴性表达病例 galectin3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 54.5%,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339, P=0.002).
3讨论
Galectins 是植物血凝素的一组,其功能具有多样性,参与许多生理过程,包括细胞生长、细胞黏附、炎症反应、免疫调节、肿瘤转化转移及细胞凋亡[1-2]. Galectin3广泛分布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组织中. 在甲状腺癌、头颈部鳞状上皮癌及胃癌中,galectin3的表达同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3-4] . 但截至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关于galectin3与食管鳞癌的关系鲜有研究报道. 本组 80 例食管鳞癌中,galectin3 阳性表达的有62例,总阳性率为77.5%. Galectin3胞核染色提示细胞处于增生状态,反映细胞分裂活跃,与细胞增殖有关. Galectin3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但是根据细胞类型和分化程度不同,也可以出现在细胞表面、核内和细胞外间隙,这说明 Galectin3 能够通过细胞质进入细胞核内. 本组galectin3 在正常食管上皮中也有少许表达,阳性表达率为 27.3%,在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组织中都呈强表达. 病理分级为Ⅰ,Ⅱ,Ⅲ 级的食管癌组织中 galectin3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6.7%,75.0%,100%,以 Ⅲ 级的食管癌表达率最高. Galetin3 染色强度与食管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低分化肿瘤着色强度高于中等分化肿瘤,中等分化又高于高分化肿瘤. 本组研究不能证实 galectin3 蛋白表达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肿瘤类型等因素有关,但是,Galectin3 的表达与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以及局部浸润深度有相关性,伴有淋巴转移的癌中阳性表达率为 97.1%,肿瘤浸润达食管外膜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仅浸润至管壁深肌层的. 此外,随着食管癌病程进展的加重,其阳性染色强度相应增强,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比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表现出更强的染色. 这些都说明 Galectin3 可能增加食管癌细胞的转移潜能[5],基于这一特性,它可以被用作一种可靠的判断肿瘤转移的诊断标记物,并且有希望成为临床癌症治疗的靶向蛋白之一.
【参考文献】
[1] Yang RY, Liu FT. Galectins in cell and apoptosis [J]. Cell Mol Life Sei, 2003,60(2): 267-276.
[2] Liu FT, Patterson RJ, Wang JL. Intracellular functions of galectins [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2,1 572(23): 263-273.
[3] Baldus SE, Zirbes TK, Weingarten M, et a1. Increased galectin3 expression in gastric cancer; correlations with histopathological subtypes,galactosylated antigens and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J]. Tumour Biol, 2000,21(5): 258.
[4] Woo HJ, Joo HG, Song SW, et a1. Immunohistochemical detection of galectin3 in canine gastric carcinomas[J]. J Comp Pathol, 2001,124(23): 216.
[5] NangiaMakker P, Honjo Y, Sarvis R, et a1. Galectin3 induces endothelial cell morphogenesis and angiogenesis[J]. Am J Pathol, 2000,156: 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