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抗原与肝癌
发表时间:2012-02-16 浏览次数:444次
作者:李宗英 作者单位:长治市人民医院,山西 长治 046000
【关键词】 CT抗原 肝癌 早期诊断
人们发现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不仅在增殖能力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肿瘤细胞表面有一些很特殊的抗原。人类自身的免疫系统之所以有时候奈何不了肿瘤细胞,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较弱,免疫系统无法将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准确区分出来并杀灭。于是研究者们期待着能够准确地找到这些肿瘤特异抗原,进而采取各种方法,帮助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识别表达这些肿瘤抗原的肿瘤细胞并消灭它们。
近年来人们在筛选肿瘤特异性抗原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发现了多种肿瘤特异性抗原及其编码基因,其中一类是1991年比利时的Boon 教授和他的同事们首先发现的肿瘤-睾丸(CT)抗原,这是目前鉴定出来的肿瘤特异性抗原中数目最多的一类。
CT抗原包括黑色素瘤抗原(MAGE)家族、SSX家族、LAGE、GAGE 、CTp11和NY-ESO-1等,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一般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在肝癌、恶性黑色素瘤、肺癌、肉瘤和膀胱癌等多种肿瘤中有不同频率的表达;编码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这些特点,CT抗原被认为是肿瘤特异性的共享抗原,也是最有希望用作免疫治疗的一类抗原。
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率比欧美高5倍~10倍,死亡率居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提高肝癌早期诊断水平、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和采取有效的预防复发转移措施将是改变这种局面的三个关键环节。于是我国学者将目光瞄向了肝癌CT抗原及免疫治疗的研究,希望从以上三个环节提高肝癌诊治水平。甲胎球蛋白(AFP)是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癌最重要的肿瘤标志物,但在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血清AFP水平高于正常值者只占60%~70%;其中只有约32%的患者血清AFP水平能达到诊断标准(>400 μg/L),其余均为低浓度阳性。此外,部分肝炎、肝硬变等非肝癌患者的血清AFP水平也可异常升高。这些都影响了AFP这一指标的诊断特异性。因此我国学者从CT抗原角度,围绕现有的肝癌患者肿瘤标本CT抗原中的三种基因mRNA进行了研究,希望由此开发新的特异性肿瘤标记物及检测方法,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水平。
研究结果证实,65.9%患者标本中至少可以检测到其中一种CT抗原基因表达。结合现有的血清AFP检测,可使78.8%的肝癌患者得以确诊,明显高于单纯根据AFP检测结果49.4%的诊断率。此外,约一半的TNMI期和Ⅱ期肝癌患者中也可检测到上述CT抗原基因的表达。
这些研究表明,将上述基因作为肿瘤标记物,可以覆盖绝大多数肝癌患者。同时,由于在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中,上述三种CT抗原基因均不表达,因此将这三种基因mRNA作为标记物,理论上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有望作为特异性肿瘤标记物,用于检测肝癌患者血液循环中的肿瘤细胞。
由于我国肝癌患者多合并严重的肝硬化,且易肝内播散和远处转移,使手术切除受到很大限制。而且放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和免疫系统也有破坏和抑制作用。因此,就全球肝癌人群整体的5 a生存率来说,仍然仅为3%~5%。为此,人们正在摸索一些新的治疗模式和手段。
经过大量研究发现,肿瘤抗原NY-ESO-1在我国约42.5%肝癌患者的肿瘤细胞表面表达,而由此抗原开发的多肽疫苗能够成功诱导部分中国肝癌病人特异的、显著的抗肝癌免疫应答,将会有效杀伤手术后残留的癌细胞,降低手术后肝癌的转移和复发,是一种有效的肝癌辅助治疗手段。目前,NY-ESO-1b多肽抗肝细胞癌疫苗已获得了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的I期临床试验批文,是迄今国内获得批准的唯一多肽肿瘤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