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发表时间:2012-02-08 浏览次数:419次
作者:龙晨蒙 作者单位: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柳州
【摘要】目的:探索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以及运用外科手段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行根治性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12例行非根治性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进行手术的26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6例再次进行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7例进行化疗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未进行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学和影像学检查;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外科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diagnosis and effect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32 c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dmitted from October 2008 to October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20 patients underwent radical surgery,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was 30 months; while 12 patients had non-radical surgery, median survival time was 10 month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26 patients with surgery for the first time was 31 months, while the time of 6 patients with a second surgery was 9 month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7 cases with chemotherapy ywas10 months, while the time of patients without chemotherapy was 30 month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s: The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mainly relies endoscopic and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 Surgery is the preferred method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Diagnosis; Surgical treatment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较为常见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软组织肿瘤之一,由相对原始的、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增殖形成的肿瘤。此概念的形成和成熟是建立在临床病理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期间经历了等同于平滑肌肿瘤、包含平滑肌肿瘤以及非肌源性肿瘤3个阶段。GIST临床病理形态复杂多样,并无特征性表现,之前都作为平滑肌肿瘤进行治疗,临床诊治困难。现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对其病理特征、诊断技术及外科治疗手段进行探讨,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56.00±2.13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3 d,平均1.7年;肿瘤分布部位:食管2例(6.25%),胃部16例(底部8例、体部4例、窦部4例)(50.00%),十二指肠降部4例(12.50%),小肠7例(空肠3例、回肠4例)(21.87%),结肠直肠3例(9.38%)。
1.2 临床表现
GIST主要临床表现往往与肿瘤的大小、部位以及良恶性等密切相关:(1)消化道出血16例(包括呕血6例),多见于胃部及十二指肠出血;便血10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及贫血,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2)腹部肿块伴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适、腹痛4例,患者多以腹痛、便血以及腹部肿块为主,好发于小肠,已形成多年并形体较大。
1.3 诊断方法
32例患者均予以胃镜、B超、CT、钡剂灌肠或者结肠镜等辅助检查,其中行胃镜检查者14例,10例患者存在黏膜下局限性隆起性病灶,4例患者未发现明显异常;行B超或CT平扫检查者13例, 3例患者存在实性肿块,8例患者存在实性非均质肿块,2例未发现明显异常;行钡剂灌肠检查3例,2例提示肠管狭窄,1例未发现明显异常;行结肠镜检查2例,均提示黏膜下肿块,随后进行病理活检均明确诊断。
1.4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20例行根治性手术(切缘阴性),12例病情为中、高危险性的患者行非根治性手术(切缘阳性)。术后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阿霉素、顺铂、艾恒以及长春新碱等化学药物对症治疗。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Ghan比分法进行数据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例行根治性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行非根治性手术的12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6例患者为初次进行手术,其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6例患者为病情复发后再次进行手术,其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7例患者进行化疗,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未进行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手术切除率为100.00%,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可占到0.1%~3.0%[1],其肿瘤细胞多呈现上皮样、梭形以及多形性。GIST中高度恶性病例可占到10%~30%左右,常并发肝脏或腹膜转移。在良性和恶性之间,还有性质难以确定的交界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60%的患者主要发病部位为胃肠道,约有5%的患者可于阑尾、胆囊或者大网膜等消化道其它部位出现该病[2]。本组患者中肿瘤分布部位胃部占50.00%,其次为小肠21.87%,十二指肠12.50%以及结肠直肠9.38%和食管6.25%,与相关临床报道相符和。由于该病起病隐匿,无特征性临床症状,故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并且由于存在交界性间质瘤性质的不确定性,使得对于该病的治疗更加具有难度[3]。
GIST临床表现复杂,且不具有特征性,主要与肿瘤的大小、部位以及良恶性等密切相关。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消化道出血,以及腹部包块、腹痛。对于胃部以及结肠直肠肿瘤的诊断,通过运用内镜进行检查可发现黏膜下肿块,内镜超声可对胃肠壁层次结构予以清晰显示,辅助诊断肿瘤的确切起源位置,本组患者中有14例行内镜检查,其中10例患者表现为黏膜下局限性隆起性病灶,4例患者未发现明显异常。B型超声和CT平扫检查可具有较高的定位准确性,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对于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如果采用MRI进行增强扫描则可进一步明确腹膜和肝脏是否存在转移[4];本组患者中有13例行B型超声或者CT平扫检查,发现实性肿块3例,非均质实性肿块8例,未发现异常2例。行钡剂灌肠检查3例,2例提示肠管狭窄,1例未发现明显异常;行结肠镜检查2例,均提示黏膜下肿块,随后进行病理活检均明确诊断。
当前针对GIST的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治疗与化学药物分子靶向治疗,其中外科手术治疗是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5]。GIST的主要传播途径为通过血行对肝脏和腹腔进行种植传播,很少出现腹腔外和淋巴结转移,虽然对于局部组织的侵袭性较恶性消化道肿瘤小,但也应作为潜在恶性肿瘤对待[6]。应根据肿瘤的性质、大小、部位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考虑,进而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对于多数为初次就诊的GIST患者可予以根治性手术治疗,由于GIST存在一层极易破裂的假包膜,因此术中应尽量谨慎操作,避免肿瘤破裂;对于伴有邻近器官浸润等病理改变者,可考虑予以多脏器联合切除;术中可快速冰冻切片以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在明确诊断的同时可检查切缘以便保证切除的彻底性[7];鉴于GIST与上消化道上皮性的恶性肿瘤不同,较少并发淋巴结转移,术中不提倡进行大面积的淋巴结清扫术[8]。GIST治疗成功与否即在于首次手术的根治是否彻底。本组中有20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普遍高于行非根治性手术的12例患者。对于出现病情复发或者转移的患者,应进行再次手术治疗,但据文献报道,再次手术对于患者的存活率并无显著的积极性影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6例初次进行手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相比于6例复发后再次进行手术的患者9个月的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GIST的早期诊断主要依据患者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和腹痛等症状的存在与否,以及胃镜、B超、CT、钡剂灌肠或者结肠镜等内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提示。GIST的临床治疗主要是外科手术方式,对于病情反复,或者伴有恶性转移者可再次予以手术治疗,同时可联合化学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 Singer S,Rubin BP,Lux ML,et a1.Prognostic value of KIT mutation type,mitotic activity and histologic subtype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 Clin Oncol,2002,20:3898-3905.
2 Eisenberg BL,Judson I.Surgery and imatinib in the management ofGIST:emerging approaches to adjuvant and neoadjuvant therapy[J].Ann Surg Oncol,2004,l1(5):465-475.
3 孙喜元.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附36例报告[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3):68.
4 吴志娟,黄建康,朱玉春,等.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2):82-83.
5 吴伟.胃间质瘤的外科治疗(附40例报告)[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12(7): 71-73.
6 陈吉彩,陈海平,陈晓曦.胃肠道间质瘤22例临床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6,36(1):81.
7 侯辉,耿小平,刘念,等.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体会[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7,22(8):564-566.
8 Boni L,Benevento A,Dionigi G,et a1.Surgical resection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experience on 25 patients [J].World J Surg Oncol,2005,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