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主动脉夹层18例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2-08-06  浏览次数:528次

  作者:王晓惠,经小梅  作者单位:河北省藁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内科

  【摘要】 目的 加深对主动脉夹层(AD)的病因、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合理治疗以期降低病死率。方法 分析18例AD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误诊情况、治疗与预后。结果 18例AD患者主要首发症状为突发性撕裂样剧烈胸痛、腹痛。病因主要由高血压引起,以中老年患者多见,血压控制未达标。超声、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3种技术联合应用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本组误诊8例,首诊误诊率达44.44%(8/18)。结论 高血压是引起中老年人AD主要因素。早期确诊、早期合理治疗是降低AD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高血压 诊断 治疗

  主动脉夹层(AD)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主动脉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进展迅速、病死率高[1]。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早期易误诊、漏诊。现将我院2002年2月至2008年7月收治住院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AD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5.6岁。分型:Ⅰ型,夹层起源于升主动脉,扩展超过主动脉弓到降主动脉;Ⅱ型,夹层起源并局限于升主动脉;Ⅲ型,病变起源于降主动脉,并向远端扩展,可直至腹主动脉[2]。

  1.2 病因 高血压病18例,其中伴有冠心病5例,伴有糖尿病6例。平素血压常控制不佳。

  1.3 症状 12例首发症状是突发剧烈持续撕裂样疼痛,多见于前胸、肩背、上腹部、腰部,且呈游走性,伴恶心、出汗,伴明显呼吸困难4例;以颈部、咽喉部疼首发2例;以心源性休克为首发表现1例;以眩晕、晕厥为首发表现3例。

  1.4 体征 入院时血压增高17例,收缩压>180 mm Hg 10例,脉搏减弱或消失3例,单侧颈动脉搏动减弱2例,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5例,腹部血管杂音2例。合并胸腔积液5例,入院时血压偏低1例。

  1.5 辅助检查 (1)心电图正常2例,窦性心动过速10例,左室肥厚伴或不伴心肌劳损5例,非特异性STT改变(无动态演变)11例。(2)18例皆行X线胸片检查,示主动脉增宽7例,胸腔积液5例。(3)18例均行超声检查,发现主动脉增宽15例,主动脉反流2例,心包积液2例,发现夹层分离现象13例。(4)行螺旋CT检查14例,发现真假二腔12例。(5)行MRI检查4例,均显示真假二腔及其间可见一剥离内移的薄层内膜和内膜破口。

  1.6 早期误诊率及误诊疾病 本组早期误诊8例,首诊误诊率达44.44%。误诊情况: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5例,急性胰腺炎1例,肾绞痛1例,返流性食管炎1例。

  1.7 治疗及转归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监测心电、血压、尿量等,给予镇静、止痛、降压、抑制心肌收缩力等药物治疗。迅速应用硝普钠和倍他乐克,使血压控制在(100~120)/(60~70)mm Hg,心率控制在60~80次/min。其中4例在积极内科治疗、病情稳定后送上级医院行主动脉内带膜支架置入腔内隔绝术,均手术成功。18例AD患者住院存活12例(66.67%),死亡6例(33.33%)。

  2 讨论

  2.1 病因 AD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及马凡综合征,年老发病者以高血压病因为主,年轻患者以马凡综合征为主[3]。本组18例AD患者均有高血压。其中未正规降压治疗16例,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控制不良15例,均≥140/90 mm Hg,提示血压控制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AD。收缩压的增高对AD的形成更为重要[4]。动脉高压可使动脉内膜撕裂,血液直接进入裂口冲击动脉壁,使动脉壁分离,形成AD。同时由于中老年人的年龄因素,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退行性变,是AD形成的基础。2型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为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同时也是形成AD的主要原因[5]。

  2.2 临床表现 (1)疼痛为剧烈胸痛和(或)腰、腹痛。疼痛性质为刀割样、撕裂样,常难以忍受,多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其疼痛特点是突然发生。本组18例患者中,首发症状是突发剧痛,镇静镇痛效果较差12例(66.67%);(2)高血压不少患者原有高血压病,因剧痛使血压更高;(3)心血管症状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脉搏改变等。由于病变累及的范围不同,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及复杂性。

  2.3 确诊手段 X线胸片在多数病例无特征性改变。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且具有无创、可重复、可床边进行等优点,本组超声检查阳性率为72.22%(13/18)。螺旋CT和MRI都能区别真假腔,显示破入口,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本组螺旋CT检查阳性率为85.71%(12/14),MRI阳性率100%(4/4)。目前MRI被确认是主动脉夹层诊断新的金标准。

  2.4 误诊分析 AD误诊率较高,特别是早期。本组早期误诊8例,首诊误诊率达44.44%。分析本组误诊原因有以下几点:(1)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2)询问病史及体检欠细致;(3)对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病例,诊断思路过于狭窄;(4)因器械的敏感性或检查人员的检测水平引起误诊;(5)对检查结果不能全面综合分析;(6)主动脉夹层表现多样化,在客观上易造成误诊。因此,遇有症状与体征不相称,疼痛与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不相称,血压与休克表现不相称的患者,要考虑到AD。完整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尽早选择或联合增强CT、超声心动图、MRI等检查,对早期确诊十分重要。拓宽诊断思维,加强对AD的认识及建立整体观念,是减少误诊的基础。

  2.5 治疗与预后 18例AD患者内科药物治疗好转8例,介入治疗好转4例,死亡6例,死亡病例均表现为血压波动幅度大,疼痛不缓解。早期及时诊断、积极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AD一经确诊,药物治疗即应开始,无论手术与否,因其病理基础,主动脉中层变性持续存在,可发生再剥离,故均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疼痛、降低收缩压及降低左室射血速度,阻止主动脉夹层的进一步分离;应使心率达60~80次/min,收缩压控制在100~120 mm Hg的理想水平,以预防破裂及其他并发症[6]。应用β受体阻滞剂,应达到最大耐受量。β受体阻滞剂和硝普钠临床应用安全系数大,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晓方,秦小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医学综述,2006,12:851853.

  2 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2.

  3 Braunwald E主编.陈灏珠主译.心脏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01.

  4 袁同勤.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治疗.临床急诊杂志,2008,9:189191.

  5 郝丽.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安徽医学,2005,26:3.

  6 张存新,买苏木•马合木提.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进展.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29329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