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乳腺癌骨转移化疗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02  浏览次数:443次

  作者:张志生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关键词】 乳腺肿瘤;骨转移;TEC;唑来膦酸;化疗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的发病率仍呈直线上升趋势,虽然经系统的综合治疗,术后复发和转移率仍较高,骨转移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转移引起的相关骨事件包括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怎样提高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是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我院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68例既往接受过化疗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用以上方案进行化疗,观察2种治疗方案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中,左乳癌37例,右乳癌31例;年龄27~65岁,中位年龄46岁。所有病例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1例,硬癌12例,单纯癌10例,髓样癌8例,浸润性小叶癌7例。所有病例术后都接受过环磷酰胺+甲氨喋呤+5-氟尿嘧啶(CEF)或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CMF)方案化疗4~6个周期和放疗,而且均经近期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ECT、CT检查及X线检查证实存在骨转移,其中多发骨转移67例,颈椎单发转移1例。转移部位分别为脊椎、肋骨、骨盆、四肢、颅骨。骨痛分级:Ⅰ级8例,Ⅱ级47例,Ⅲ级13例。所有病例治疗前血象、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68例乳腺癌骨转移随机分成A、B 2组,每组34例。

  1.2 方法

  A组采用TEC方案单纯化疗,多帕菲(齐鲁制药)75 mg/m2,第1天;表柔比星(海正制药)70 mg/m2 ,第1天;环磷酰胺500 mg/m2,第1天;每3周1次。B组采用TEC方案化疗+唑来膦酸治疗,TEC用法同上,唑来膦酸4 mg,溶于100 ml 0.9%氯化钠溶液静脉输注15 min,之后250 ml 0.9%氯化钠溶液静脉输注2 h,每4周1次。因为骨病变发展缓慢,治疗效果的评价所需周期亦较长,所有患者均于化疗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的疼痛缓解、X线检查及ECT检查来判断疗效:(1)疼痛分级及判断标准:0 度: 不痛;Ⅰ度:轻度痛,可忍受;Ⅱ:疼痛较重,影响睡眠,需用镇痛药;Ⅲ度: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睡眠,需用鸦片类镇痛药。疼痛分级下降2级为显效;疼痛分级下降1级为有效;疼痛分级无下降或上升为无效。(2)骨转移疗效评价:按照1981年WHO提出的骨转移疗效评价的建议,完全缓解(CR):X线片及骨扫描都证实病灶全部消失至少4周;部分缓解(PR):溶骨性病灶体积缩减或再钙化,或成骨性病灶密度减低,维持时间都在4周以上;稳定(NC):因为骨病变发展缓慢,故需治疗8周后方能下“无改变”的结论;进展(PD):病灶范围增大或出现新病灶。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缓解骨痛效果

  A组疼痛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6例,缓解骨痛有效率为82.3%;B组中,疼痛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2例,缓解骨痛有效率为94.1%。2组缓解骨痛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骨转移疗效

  A组CR 2例,PR 13例,NC 10例,PD 9例,有效率为44.1%。B组CR 8例,PR 13例,NC 10例,PD 3例,有效率为61.7%。2组骨转移疗效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乳腺癌患者中,骨转移发生率高达70%[1],许多患者就诊时已发生骨转移,其转移部位以脊柱和胸部骨转移最多,其次为骨盆,然后为四肢,颅骨转移最少[2]。本组病例的转移部位和文献报道相仿,脊柱转移所占比重较多,约占50%,但几乎所有病例为多发转移(2处以上)。乳腺癌的骨转移和其他肿瘤的骨转移不同,其骨转移预后相对较好。有文献报道,患者发现骨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期约为32个月[3]。骨转移引起的相关骨事件包括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原则采取以全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化疗是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联合化疗通常有更好的客观缓解率和进展时间[4]。文献报道80%~90%的患者可以通过放疗来获得持久的止痛效果[5] ,虽然放疗有助于控制疼痛和重要部位的局部治疗,但放疗毕竟是局部治疗,对于血性转移的肿瘤细胞,放疗本身是无法骨转移新病灶的出现,特别对于有多处骨转移的患者来说,由于单次放疗剂量的限制和放疗的副反应,使多处同时照射成为禁忌。由于本组患者大多为多发骨转移,所以我们没有选用放疗,而选用了以化疗为主的治疗。

  唑来膦酸的作用大多已经被证实:直接阻挡破骨细胞对骨的破坏,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转化、释放,减轻疼痛,逆转修复肿瘤性骨溶解破坏病灶,组织肿瘤细胞与骨质结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其增生[6]。另外临床前的数据已经表明,唑来膦酸可能有抗肿瘤活性,可以减缓骨损伤的进展,阻止骨转移[7-9]。

  研究表明,B组对骨痛的缓解和对骨转移的疗效,都明显优于A组,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对骨转移的疗效随之增加,一般患者采用化疗6个疗程,我们对部分身体条件较好的患者增加化疗周期,至8~10个周期或更多,然后评价疗效,原本NC的患者有部分变成PR,个别病例由PR至CR,这可能由于骨病变发展缓慢而使治疗显效亦缓慢所致。但因为病例较少,而且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个体性差异明显,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所以,需要我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Martin TJ,Mseley JM.Mechanisms in the skeletl complications of breast cancer.Endocr Relat Cancer,2000,7:271-284.

  2 肖必文.乳腺癌术后骨转移临床分析.实用肿瘤杂志,2001,16:267.

  3 Yavas O,Hayran M,O Zisik Y.Factors affecting survival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following bone metastasis.Tumori,2007,93:580.

  4 叶爱钦.化疗患者静脉护理.吉林医学,2006,27:581.

  5 谷铣之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817.

  6 Bossier S,Magneto S,Frappart L,et al.Bisphosphonates inhibit prostate and breast carcinoma cell adbesion to unmineralized and mineralized bone exteacellular matrices.Cancer Res,1997,57:3895.

  7 付亚磊.乳腺癌靶向治疗进展.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939-3941.

  8 曾国祥.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中的应用.中国基层医药,2010,17:3072.

  9 耿旭红,巩晓红,张利敏,等.乳腺癌术后靶向治疗及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进展.河北医药,2010,32:986-98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