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42例胃间质瘤诊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1-10-14  浏览次数:420次

  作者:许世江,汪胜来,余发全,王华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2医院外一科,新疆 疏勒

  【摘要】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6~2007年诊治的4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G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42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完全切除术和不完全切除术。结论 (1)螺旋CT扫描是GST最有意义的检查方法之一,在螺旋CT扫描的基础上,术前可对肿瘤进行内镜下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术前诊断阳性率;( 2)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3)应用合理规范的外科手术,辅以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将是今后治疗 GST的主流。

  【关键词】 胃间质瘤;诊断;治疗

  胃间质瘤(GST)是一种独立起源于胃间质干细胞的肿瘤,既往常误诊为胃平滑肌或神经来源肿瘤。近几年来,人们对GST的起源、基因表达及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学诊断及良、恶性的诊断标准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将之视为一个独立的临床实体肿瘤。我院自1996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胃间质瘤42例,本文就其诊治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30例,女性12例,男女比例为2.5∶1。年龄34~83岁,中位年龄56.8岁。主要症状:腹痛21例,消化道出血6例,贫血9例,腹部肿块3例,无症状体检发现3例。

  1.2 辅助检查及诊断

  在螺旋CT扫描的基础上,术前对肿瘤进行内镜下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

  1.3 治疗方法

  全组均施行外科手术治疗。(1)完全切除术: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术15例,其中同时作淋巴结清扫9例;肿瘤局部完全切除术(距肿瘤边缘3.0cm切除)21例;(2)不完全切除术:姑息切除术(尚有肿瘤残留)6例。

  2 结 果

  2.1 所有病例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均证实为胃间质瘤。

  2.2 生存率

  全组死亡21例。(术后1年内3例、3年内9例、5年内的9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71.4%、50%。完全切除术36例,3~和5~生存率分别为91.7%和58.3%;不完全切除术6例,无1例生存3年以上。

  3 讨 论

  “胃间质瘤”一词由Mazur等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而提出。GST的发病率不高,约为1/10万~2/10万[1]。但是GST却是最常见的胃部间叶源性肿瘤。GST多见于中年及老年人,40岁以前少见,发病的中位年龄为50岁~65岁,男女性无差异。肿瘤较小者(<2cm)常无症状,往往在癌症普查和其他手术时无意中发现。若较大者,则可引起各种症状[2,3]。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部不适、腹部肿块及便血。其次还有一些症状如贫血、体重下降等。因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且术前胃镜检查可见多数粘膜正常,特别是对于向胃腔外生长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的GST此时消化道造影及内镜检查均不能或不能完整显示肿瘤。此时螺旋CT扫描就成为GST最有意义的检查方法之一。螺旋CT扫描不仅定位快速、准确,而且密度分辨率高,可以三维重建及CAT检查,能清楚显示瘤体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影像信息[4]。在螺旋CT扫描的基础上,术前可对肿瘤进行细针穿刺活检,但由于GST位于胃粘膜下的肌壁间或浆膜下,内镜下取活检受到了限制,可以在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取活检,从而提高肿瘤的活检率。因我院超声内镜引入时间关系,本组中仅对20例CT提示胃粘膜下肿瘤进行内镜下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标本经HE染色、免疫组化等分析,结果18例经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GST,2例病人因取得组织少而无法行病理检查。由此可见,在螺旋CT扫描基础上,同时行内镜下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术前诊断阳性率。但因可能出现肿瘤细胞播散的问题,行细针穿刺活检后应尽快实施手术。

  胃间质瘤的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可采取连同足够的正常组织边缘的肿瘤切除。手术的类型和范围取决于肿瘤大小和部位,不主张行肿瘤单纯摘除术,亦不主张行淋巴结廓清,因为该病极少出现淋巴结转移[5]。本文36例完全切除术组生存率明显优于6例不完全切除术组。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术、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术及行区域淋巴结清扫者患者生存率之间无明显差异。

  近年来,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商品名为格列卫)给GST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为今后肿瘤治疗的方向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发展模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格列卫)是酪氨酸激酶的竞争抑制剂,可以阻止CKit将磷酸基从ATP上转移, 从而中断信号传导,抑制间质瘤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6],CKit是胃部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 ICC) 的特异标记物,大多数学者认为源自中胚层的卡哈尔细胞是胃部间质瘤的组织发生来源。伊马替尼是目前治疗GST最有前景的一个药物,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广泛转移或不能完全手术切除的患者来说,伊马替尼的应用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如何在临床中将伊马替尼与其他治疗方案综合运用,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手术前、后使用伊马替尼有可能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目前Ⅱ、Ⅲ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7]。对于无转移的原发GST,可采用手术直接切除,手术后再用伊马替尼治疗;对于已经有转移的原发肿瘤或复发肿瘤,手术直接切除并无多大益处,因此,手术前可用伊马替尼治疗,待肿瘤缩小或病情得到控制,若能手术再予以手术,若肿瘤对伊马替尼耐药或进展,可考虑其他辅助治疗方案。对于GST 的治疗,在病理的“金标准”诊断下,应用合理规范的外科手术,辅以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将是今后治疗 GST的主流。

  【参考文献】

  [1]Mucciarini C, Rossi G, Bertolini F,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Evaluation of malignancy and prognosis in 113 cases retrieved from a population based Cancer Registry of Northern Italy[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04 ASCO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 2004, 22(5): 4232.

  [2]罗容珍,梁小曼,何洁华等. 15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J]. 广东医学,2004,25(3):244~246.

  [3]Miettinen M, Sarlomrikala M, Lasota J, 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of their biology[J]. Hum Pathol, 1999,30:1213~1220.

  [4]孙巍, 郭启勇,王 玉等.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20 (10):1529~1531.

  [5]Demetrio JT, Ioannis DV, Angeliki DC, et al.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utiliz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J].Medicina (Kaunas), 2005, 41(2):117~122.

  [6]Miettinen M, Virolainen M, Rikala MS.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value of CD34 antigen in their identification and Separation from true leiomyomas and schwannomas[J]. Am J Surg Pathol, 1995, 19(2): 207~216.

  [7]Philippe de Mestier, Gaetan des Guetz.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with imatinib Mesylate: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umor,specific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J]. World J Surg, 2005,29(3):357~36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