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动过速的动态心电图分析1
发表时间:2012-07-20 浏览次数:505次
作者:古丽米拉 作者单位:奎屯州医院,新疆 奎屯 833200
【摘要】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类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因病因、机制、类型的不同,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也有不同。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失代偿、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高危因素,严重者易发生心室颤动或猝死。因此对室性心律失常应结合临床资料,客观分析,对高危患者,给予严重程度的评价。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器质性心脏病 心电图
本文对24 h动态心电图检出的42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进行分析,以探究心电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2005年7月至2005年6月动态心电图检查检出的短阵心动过速42例。男34例,女8例,年龄10岁~82岁,平均年龄(58.42±18.2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2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合并糖尿病4例),原发性高血压6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急性心肌炎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各2例,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炎后遗症、尿毒症、假腱索、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各1例,共40例;余2例原因不明。
1.2 方法 应用美国Del Mar-K-90BDI Holter记录仪同步记录MV1、MV3 、MV5三通道,心律失常分析由电脑处理后加以人工修改,统计室性心动过速以下叁数:与室性期前收缩关系,发作的阵次和频率, QRS波群形态和偶联间期,提前指数和易损指数,发生时间,其他异常心电图改变。本文选择短阵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为:出现3次或3次以上连续室性波动,频率60次/min~250次/min以上。人记录时间23 h以上,取一阵持续时间最长或形态不同之室性心动过速进行分析。
测定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时的R-R'间期、R-R间期和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前窦性心律中的Q-T间期,根据公式:
提前指数=R-R'间期÷Q-T间期
易损指数=R-R间期×Q-T间期÷R-R间期
2 结果
42例均为窦性心律伴异位心律,共记录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 131阵。监测过程出现室性期前收缩33例,其中多源性14例,成对28例,室性期前收缩总数3~55317次/24 h。其中1万~2万次约3例,3万~4万次约5例,4万次以上4例。42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范围1~764阵/24 h,发作频率72次/min~280次/min。偶联间期<400 ms 9例,400 ms~599 ms16例,≥600 ms 17例。QRS波群形态单形型36例,频率72次/min~220次/min,多形型6例,频率110次/min~280次/min。
42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平均提前指数为(1.45±0.30),仅1例<1,3例=1,41例>1;平均易损指数(0.53±0.09),41例均<1,仅1例>1。偶联间期≤400 ms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频率较高,为100次/min~280次/min,平均161次/min,≥600 ms的频率较低,为72次/min~220次/min,平均127次/min,其中8例发生R在P上现象并引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偶联间期小于同源室性期前收缩者17例,大于者25例。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在日间清醒状态下25例,夜间睡眠中8例,另9例日夜均有发生。
42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同时伴房性期前收缩1~17457次/24 h,短阵房性心动过速1~991次/24h 46例,ST-T改变1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各1例。
3 讨论
1972年Han[1]提出,期前收缩提前指数<1时,R波必然会落在T波上,当R波落在易损期时,极易诱发心室颤动;易损指数为1.1~1.4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大于1.4则可导致心室颤动。本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偶联间期≤400 ms只占21%,而≥600 ms则占33%,96%期前收缩提前指数>1,仅1例<1,本文动态心电图所监测到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绝大部分均无R波重叠于T波作为起因,也无较高的易损指数,一般不会引起心室颤动。本文有8例患者发生R在P上现象,说明R在P上现象较R在T上现象常见,提示发生在舒张晚期的室性期前收缩易引发室性心动过数。
本文80%患者为器质性心脏病。监测过程中有57%和70%分别出现多源和成对室性期前收缩,31%患者ST-T呈缺血型改变。这样的一组改变常被认为是引发心室颤动,猝死的危险因素。本组室性心动过速最多的为1例冠心病患者,昼夜发生762阵伴成对室性期前收缩586次,经治疗好转出院。另1例8岁女孩,因反复晕厥抽搐3 a,按“癫痫”治疗不能控制,心电图示Q-T间期延长(Q-Tc间期0.56s)伴V1~V3T波宽大倒置。动态心电图记绿到与抽搐同时发生的频率达280次/min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确认为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后,经普萘洛尔治疗效果良好。本组病例在治疗期间对高危患者严密监测,及时治疗,无1例发展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死亡。可见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当时的心功能状态。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失代偿,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室性心律失常是高危因素[2]。因此,对室性心律失常应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客观的分析,对高危患者,给予严重程度评价。
【参考文献】
[1] Han J, God BG. Electrophysiologic Pre-cursors of ventricular tachyyrrhythmias[J].Arch Intern Med,1972,129:749.
[2] 孙瑞龙. 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