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肿瘤的MRI诊断
发表时间:2011-05-17 浏览次数:578次
作者:李庆国,贾守强 作者单位:莱芜市人民医院, 山东 莱芜 271100
【摘要】 目的:提高小脑肿瘤的MRI诊断准确率。方法:对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肿瘤病例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病人中,髓母细胞瘤31例,脑转移瘤27例,星形细胞瘤30例,血管网织细胞瘤12例。结论: 发病年龄以及部位、病灶形态等征像对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MRI对小脑肿瘤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 小脑;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
MRI Diagnosis of Tumors in Cerebellum
LI Qing-guo,JIA Shou-qia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aiwu,Shandong 271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MRI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umors in cerebellum. Methods MRI findings of tumors in cerebellum identified through surgical operation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in 100 ca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re were 31 cases with medulloblastoma,27 cases of metastatic tumors,30 cases of astrocytoma,12 cases of angioreticuloma.Conclusion The patients'age,location,shape and enhancemeng findings of lesion carried a certain value for the making of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MRI has high value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umors in cerebellum.
Key words:Cerebellum ;Tumor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agnosis
小脑肿瘤较常见且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颅内高压、小脑共济失调、颅神经损害表现,单纯依靠临床症状无法进行诊断,不同病变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又明显不同,因而早期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定预后有重要意义。笔者回顾性分析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肿瘤MRI表现,以进一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5岁~70岁。其中髓母细胞瘤31例,脑转移瘤27例,星形细胞瘤30例,血管网织细胞瘤12例。
1.2 检查方法 100例全部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使用头部正交线圈。平扫SE T1WI(TR/TE 500 ms/25 ms)、FS T2WI(TR/TE 4 000 ms/117 ms)轴位扫描。对比剂采用国产(北陆)磁显葡胺,剂量为 0.1 mmol/kg体重,经肘静脉快速注入后行T1WI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层厚5 mm、间距6 mm。
2 结果
2.1 髓母细胞瘤 27例发生于儿童(12岁以下)。28例位于小脑蚓部,3例位于小脑半球。全部病例病灶单发,瘤体均呈类圆形。29例呈长T1长T2信号,2例T1呈高低混杂信号。28例病灶均一强化,3例瘤体内见未强化囊变区。24例瘤周伴水肿,27例四脑室受压移位变形,26例并梗阻性脑积水(见图1)。
2.2 转移瘤 全部病例发生于成人,22例位于小脑半球,5例位于小脑蚓部。20例病灶多发,7例病灶单发。24例瘤体呈类圆形,3例瘤体呈不规则形。23例呈长T1长T2信号,4例T1呈高低混杂信号。全部病灶均一或环形强化,25例瘤周伴水肿,6例四脑室受压移位变形,5例并梗阻性脑积水(见图2)。
2.3 星形细胞瘤 儿童28例,23例位于小脑半球,7例位于小脑蚓部。29例病灶单发,1例病灶多发。25例瘤体呈不规则形,5例瘤体呈类圆形。全部病例呈长T1长T2信号,26例病灶轻、中度强化,4例瘤体内见未强化囊变区。20例瘤周伴水肿,5例四脑室受压移位变形,3例并梗阻性脑积水(见图3)。
2.4 血管网织细胞瘤 成人11例,1例发生于儿童。9例位于小脑半球,3例位于小脑蚓部。10例病灶单发,2例病灶多发。9例瘤体呈不规则形,3例瘤体呈类圆形。9例瘤体呈囊性,3例瘤体呈实质性。2例瘤周围见流空血管。强化后7例呈“大囊小结节”,2例呈环形强化,3例均一强化。3例瘤周伴水肿,1例四脑室受压移位变形,1例并梗阻性脑积水(见图4)。
图1 髓母细胞瘤,轴位T1WI 增强扫描,病灶单发,位于小脑蚓部,均一强化,瘤周伴水肿,四脑室受压移位变形。(略)
图2 转移瘤,冠状T1WI 增强扫描,病灶多发,大多位于小脑周边,呈类圆形,均一强化或环形强化。(略)
图3 星形细胞瘤,轴位T1WI 增强扫描,病灶单发,不规则形,位于小脑半球,大部均一强化,瘤周伴水肿,四脑室轻度受压移位变形。(略)
图4 血管母细胞瘤,轴位T1WI 增强扫描,病灶单发,位于小脑半球,“大囊小结节”,瘤周不伴水肿。(略)
3 讨论
MRI无骨质伪影,可多参数多方位多层面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灰白质对比明显,可从三维空间观察后颅窝病变。目前是幕下脑内病变定位、定性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手段[1]。
发病年龄:由本组结果以及结合文献可知,小脑髓母细胞瘤主要见于15岁以前,尤其是4岁~8岁间最常见。转移瘤好发于中老年人。血管网织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主要见于30岁~40岁。小脑星形细胞瘤主要发生于儿童,高峰年龄在10岁前,少数可发生于成人,但也多为年轻人。
好发部位:儿童髓母细胞瘤多在小脑上蚓部,成人髓母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转移瘤大部分为血行播散性疾病,脑供血动脉在皮髓质交界处变细,瘤栓易受阻于此而形成瘤灶,因此转移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周边部位,少数位于小脑蚓部。星形细胞瘤,肿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少数位于小脑蚓部。血管网织细胞瘤,肿瘤多位于中线旁小脑半球[2~4]。
瘤体数目、形态、增强前后信号特点:髓母细胞瘤多单发,瘤体呈类圆形,平扫多呈长T1长T2信号,少数病例可合并出血呈T1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大多明显均一强化,当有小囊变存在时,强化也可不均质。转移瘤多多发,瘤体多呈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平扫多呈长T1长T2信号,当有出血时T1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均一或环形强化。星形细胞瘤多单发,瘤体多呈不规则形,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多轻中度强化,少数肿瘤可发生囊变。血管网织细胞瘤多单发,瘤体大小不一,囊性变是血管网织细胞瘤的突出特点,囊变区将肿瘤本身推向一侧形成附壁结节,形成“大囊小结节”型,单纯囊性少见,可能是由于附壁结节很小而不能显示,实质肿块型也少见,形态多呈不规则形,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包括附壁结节明显显著强化,囊液及囊壁不强化[5~7]。
瘤周水肿、四脑室改变、梗阻性脑积水及其他征象: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瘤周多伴轻、中度水肿,脑转移瘤瘤周多伴重度水肿,血管网织细胞瘤瘤周则多不伴水肿。髓母细胞瘤由于其发病部位的特点,常可导致四脑室受压移位变形,进而合并梗阻性脑积水。脑转移瘤、星形细胞瘤部分病例可伴有四脑室受压移位变形及梗阻性脑积水。血管网织细胞瘤则较少引起四脑室受压移位变形及梗阻性脑积水。在部分血管网织细胞瘤瘤内或周围可见流空血管[8]。
误诊情况:只要结合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病灶形态及强化形式等各种征象,一般都能做出正确诊断。但部分病例易误诊,如单发转移瘤,此时应注意转移瘤发病年龄多较大、多有恶性肿瘤病史、发病部位多在小脑半球周边、瘤周多合并重度水肿。 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应重点与星形细胞瘤鉴别,前者多明显均一强化,瘤周多不伴水肿,部分瘤内或周围可见流空血管。后者多轻、中度强化,瘤周多伴有水肿。
【参考文献】
[1] 隋邦森, 吴恩惠, 陈雁冰. 磁共振诊断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95:149-162.
[2] New PFJ ,Davis KR , Ballso line HT. Compuled Lomography in cerebral abscece[J].Radiology,2000,21(1):641-646.
[3] 王新德, 唐镇生. 神经系统肿瘤 [M].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10): 282-289.
[4] Roger P, Simon,Michael J,Aminoff,et al.Clinical Neurology fourth edition[M].The McGraw-Hill,2001:128-129.
[5] 关长群,周丽娟,杨本强.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 MRI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3,3(2):51.
[6] 徐庆云. 小脑肿瘤的CT与MRI鉴别诊断 [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0,2(2):91.
[7] 鱼博浪. 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M]. 第2版.西安:陕 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08-340.
[8] 魏经国. 影像诊断病理学 [M]. 西安: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9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