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的临床意
发表时间:2012-07-05 浏览次数:429次
作者:吕先光,刘朝中,王俊华,黄丛春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脏内科,陕西 西安 710038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浓度的变化与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所测指标的关系和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正常对照组(n=20),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n=31),慢性心功能不全组(n=61)DD和FG的浓度及超声心动图指标,评价NYHA心功能分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组DD和FG浓度升高,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均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均减小(P均<0.05),且DD 和FG与纽约心功能分级相关(P均<0.05). 结论: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液存在着凝血和纤溶激活,血浆DD和FG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存在心室结构的重塑.
【关键词】 心功能不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声心动描记术
0引言
慢性心功能不全(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时患者体内存在血液动力学障碍、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1]. D二聚体(Ddimer, DD)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而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反映继发性纤溶的亢进和凝血酶活性的增强;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是由肝细胞分泌的一种凝血因子,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可形成为纤维蛋白,在凝血系统的激活中起重要的作用. 为探讨DD,FG浓度的变化在CHF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意义,我们采用NYHA心功能分级的方法,检测了不同级别CHF患者和对照组中DD,FG和超声心动图指标,观察和探讨其临床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按照Framinham关于CHF的诊断标准,入选200606/200706在我院体检的正常健康者20例,心功能正常的心脏病患者31例,住院的CHF患者61例. 受试对象共分为三组:体检正常的正常对照组,有器质性心脏病但心功能正常组,CHF组(试验组). 试验组根据临床症状按NYHA进行分组,分为I级+II级组(n=21),Ⅲ级组(n=17),IV级组(n=23)共三组.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查体和血生化检查,血,尿,便常规检查,心电图、胸部X光透视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排除以下疾病:恶性肿瘤、严重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疾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急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疾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心瓣膜修复术后2 mo内. 各组间年龄 、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血糖、血脂水平等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吸附法测定DD和FG的浓度,研究正常对照组、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CHF组DD,FG浓度变化与临床NYHA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所测指标的相关性. 用真空试管采集所有被研究者的清晨空腹肘静脉血4 mL,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DD和FG的浓度,全部操作过程由我院生化实验室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 所有受试者均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仪器为美国惠普HP SONOS55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4 MHz,常规测定各房室腔的结构和大小、各瓣膜返流速度、记录下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 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LVE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EF),左室短轴缩短率(fraction shortening, FS)等数值.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各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 SNK q检验,指标间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
2结果
2.1不同心功能组患者DD,FG的浓度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组DD,FG浓度均升高(P<0.05和0.01,表1);与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比较,各心功能不全组DD,FG浓度明显升高(P<0.05和0.01,表1).表1各组患者DD,FG的的浓度变化
2.2血清DD,FG分别与纽约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以DD,FG为自变量,纽约心功能分级为应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DD,FG浓度值随纽约心功能的升高而升高,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67, P值均<0.05.
2.3各组超声心动图所测数据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1+2级组、3级组、4级组LAD, LVEDD值均增加(P值分别<0.05, 0.01),EF和FS值均减小;与正常对照组和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比较,1+2级组、3级组、4级组LAD、LVEDD值均增加(P值分别<0.05, 0.01),EF和FS值均减小(P值分别<0.05, 0.01). 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LAD, LVEDD逐步升高,EF和FS降低(表2). 表2各组所测超声心动图的LAD, LVEDD, EF, FS值比较
3讨论
CHF是指患者在有足够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排血量长时期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循环功能障碍,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终结局,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5 a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当[2]. 2003年首次报道了由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的我国人群CHF的流行病学结果,该试验共随机抽样调查35~74岁城乡居民共15 518人,心功能不全患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 ,女性为1.0%,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0.05),心功能不全的患病率与年龄正相关,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P<0.05),各年龄段心功能不全死亡率高于同期心血管病住院的死亡率[3]. Braunwald教授2003年在美国心脏病学院(America Cardiology College)一次讲座上将CHF作为各种心血管疾病最后的大战场[3].
CHF时的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存在着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和心室重构,心室容量和压力负荷增加,血液动力学异常,心室壁张力增加. 由于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循环内分泌激活,水钠潴留,心肌受损和心室肌细胞数量和心肌间质组织细胞数量、质量和排列方式的改变,肌浆网Ca2+通道活性及数目减少,心肌收缩耦联过程发生变化,心肌收缩性和顺应性下降,心腔扩大,导致LVEF和FS减少,LAD和LVEDD增加,乔延国等[4]的研究也表明CHF患者存在着心室重构. 本研究我们分别测定并分析了各级试验组DD, FG的浓度和超声心动图的指标,结果显示CHF组DD, FG, LAD, LVEDD比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EF和FS明显降低,且与NYHA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DD是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由纤维蛋白单体和中间聚合体在Ⅷ作用下形成交联纤维蛋白,然后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发生降解,是凝血和纤溶过程的最终产物,反映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5],是惟一直接反映与纤溶酶和凝血酶生成有关的理想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DD的浓度CHF组>心功能功能正常组>正常对照组,并且心功能不全4级组>3级组>1+2级组,这与Gibbs等[6]的研究结果相符. Alehagen等[7]通过研究发现当外周血DD大于0.25 mg/L时CHF患者死亡发生增加4倍,认为DD是CHF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FG是由肝细胞分泌的在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种蛋白质,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影响微血管的通透性,在凝血酶等因子的作用下形成不可溶解的纤维蛋白多聚体,与血小板膜上受体结合导致血小板聚集,在凝血系统的激活中起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已经发现血浆FG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关系密切. 方媛等[8]通过对我国健康人群血浆FG浓度的横断面研究表明FG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WHO, ISH也曾在1999年提出血浆FG浓度增高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9],有报道称FG的水平与CHF的发病关系密切[10]. 本研究结果显示FG浓度随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增加,正常对照组<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心功能1+2级组<3级组<4级组,这可能是因为: ① 通过降解产物网状纤维蛋白(fibrin)剌激中膜平滑肌细胞(SMC)增生,并促进SMC胶原合成,增加SMC内胆固醇堆积,与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相互作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11]. ② FG增加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分泌纤溶酶原抑抑制剂,促使局部微血栓形成和内皮细胞损伤,加速胆固醇浸润. ③ 血浆高FG水平使粥样斑块巨噬细胞帽的渗透性改变和斑块破溃,破坏斑块的稳定性. ④ 促进平滑肌细胞由动脉中层迁移至内膜并在内膜增殖,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
本研究显示CHF患者凝血系统功能紊乱,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反应高凝状态的外周血DD和FG浓度比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组和正常对照组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 Cugno等[12]和Alehagen等[7]的研究也表明,CHF时患者血液系统处于高凝状态,大量的促炎症细胞因子被分泌入血,引起机体凝血功能紊乱. 通过检测外周血中DD,FG二种物质的浓度,测定超声心动图指标,评定受试对象NYHA心功能分级,可以评估CHF患者体内凝血状态及DD和FG在CHF的发生发展、心室重构中所起着的重要作用,为临床医生预防和诊治CHF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 陆再英,谢毅,等. 内科学[M]. 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161-165.
[2] 张建,华琦,付研,等. 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7.
[3] 戴闺柱. 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9): 641-645.
[4] 乔延国,刘辉,韩盈,等. 卡维地洛治疗心衰脑利钠的动态变化[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 27(3): 273-275.
[5] Ottani F, Galvanic M. Prognostic role of hemostatic marker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patients[J].Clin Chim Acta, 2001,311:33-39.
[6] Gibbs CR, Blann AD, Watson RD, et al. Abnormalities of hemorheological, endothelial, and platelet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sinus rhythm: Effects of angiotensio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nd betablocker therapy[J]. Circulation, 2001,103(13):1746-1751.
[7] Alehagen U, Dahlstrom U, Lindahl TL. Elevated Ddimer level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eath in outpatients with symptoms compatible with heart failure[J]. Thromb Haemost, 2004, 92:1250-1258.
[8] 方媛,刘治全,王波涛. 健康人群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26(15): 1404-1407.
[9] Guidelines Subcommittee. 199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J]. J Hypertension, 1999, 17(2):151-183.
[10] Chin BS, Blann AD, Gibbs CR,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interleukin6, plasma viscosity, fibrinogen, von, Willebrand factor, tissue factor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levels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 Eur J Clin Invest, 2003, 33: 941-948.
[11] 王雪青. 纤维蛋白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J]. 生理科学进展,1996,27(3):245-248.
[12] Cugno M, Mari D, Meroni PL, et al. Haemostatic and inflammatory biomarker in advanced chronic heart failure: Role of oral anticoagulants and successful heart transplantation[J]. Br J Haematol, 2004, 126: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