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恶性肿瘤患者行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与中心静脉置管的效果比较

发表时间:2010-08-23  浏览次数:388次

  作者:彭观娣 作者单位:广东省吴川市人民医院内一科,广东吴川 524500

  【摘要】 目的 比较恶性肿瘤患者行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的应用效果。方法 96 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9例)采用PICC置管,B组(47例)采用CVC置管,对比两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的长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3.9%, 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导管留置时间为(112.2±68.7) d,明显长于B组的(48.0±26.2)d (P<0.01);A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B组的导管相关感染、导管脱出、误入动脉及发生气胸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方便、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轻微,因此提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使用。

  【关键词】 恶性肿瘤;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

  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综合治疗中的主要方法之一,大多数化疗药物需经过静脉途径给药,而且肿瘤患者也需要静脉途径进行营养补充,既往常采用中心静脉置管给药,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展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技术[12]。我们对96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对采用PICC 与传统的经锁骨上或下静脉导入中心静脉(CVC)途径置管的优劣进行比较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与分组

  选择2002年5月到2006年12月住院置管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96例,按置管方法分为PICC置管组(A组)和CVC置管组(B组)。A组49例,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41~81岁;肺癌12例,乳腺癌20例,肠癌10例,淋巴瘤7例;导管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Groshong PICC导管。B组47例,其中男28例,女性19例,年龄38~80岁;肺癌10例,乳腺癌17例,肠癌11例,淋巴瘤9例;导管为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双腔静脉导管。A组和B组的一般资料和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PICC置管操作步骤:患者预穿刺侧手臂与身体成90°,用皮尺测量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至第三肋间的长度即为需要达到的长度;然后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带无菌手套,冲洗双手,打开包装,铺洞巾、治疗巾,用10 mL针筒抽取适量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取出穿刺套管针,并轻微旋转取下防护套,对选择好的静脉进行穿刺;在穿刺针进入静脉后即缓慢地送入塑料套管,同时将金属套管针向后拉出,取出金属套管,借助于塑料防护套将导管缓慢地送入,并随时拉直塑料套管防止导管的交叠,在将导管送入达到要求的长度时,抽出导管内导丝,连接注射器并抽动有无回血,注射少量生理盐水检查导管是否通畅,然后接上肝素帽;消毒穿刺点,贴上敷贴,将肝素帽固定在透明固定板上。

  B组CVC置管操作步骤:穿刺点选择颈内静脉,方法按传统方法于以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及锁骨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顶点为穿刺点,将导管置入上腔静脉[3]。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的时间、留置导管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如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脱落、导管断裂和静脉炎等。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

  A、B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3.9%(46/49)、78.7%(3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留置时间比较

  A组导管留置时间为 (112.2±68.7)d,B组导管留置时间为(48.0±2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两组的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A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B组的导管相关感染、导管脱出、误入动脉及发生气胸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见表1。表1 两组置管途径并发症的比较(略)

  3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需静脉输入营养液、高渗液和化疗药物,PICC和CVC是恶性肿瘤患者常用静脉置管用药方式,我们对该两种置管术在临床应用进行观察,有如下观察结果:

  3.1 PICC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CVC组

  本研究PICC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3.9%,明显高于CVC组的78.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在于PICC穿刺点在外周表浅静脉,易于发现,而且周围无重要的组织结构,穿刺简单,故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而颈内静脉位置较深,周围解剖复杂,CVC体表定位困难,而且颈部皮肤较松弛,穿刺时较为困难,一次置管成功率低[2]。本文研究通过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一次置管成功率,证实PICC置管术具有较大的优势。

  3.2 PICC组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CVC组

  本研究PICC组和CVC组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12.2±68.7) 、(48.0±2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恶性肿瘤化疗期间,化疗药物因其化学性、酸碱性及高浓度等毒性作用,以及反复多次的静脉穿刺引起静脉阻塞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致使药物外渗,易造成局部血管及软组织损伤甚至坏死,其临床发生率可达48%[4]。采用PICC置管术后,化疗药物通过PICC管道直接注入上腔静脉,上腔静脉的血流量为2500mL/min,而外周静脉的血流量为1 mL/min,PICC管道化疗药物经稀释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不直接与外周静脉接触,避免了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减轻了肿瘤患者的痛苦[5]。

  3.3 PICC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高于CVC组

  本研究PICC组和CVC组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24.5%(12/49)、8.5%(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PICC在血管内走行较长,对血管壁的刺激较大,故易于发生静脉炎,表现为上臂沿血管走行皮肤发红,皮下组织发硬,并感上臂疼痛,但短期内即可治愈,不影响PICC留置。

  3.4 CVC组严重并发症较PICC组多

  本研究显示CVC组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导管脱出、误入动脉及发生气胸发生率明显高于PICC组(P<0.05)。CVC组所选用的静脉相对较深,看不见,摸不清,定位相对困难,且解剖复杂,邻近重要脏器多,易发生严重并发症,且CVC导管较为粗硬,易误入动脉发生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患者痛苦少,护理操作方便,不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值得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ALLEN A W, MEGARGELL J L, BROWN D B, et al. Venous thrombosis associated with the place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atheters[J]. J Vasc Interv Radiol,2000,11(10):13091314.

  [2]潘蓉, 魏巍.PICC和颈内静脉置管在高龄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5):4849.

  [3]李洁,江丽萍. PICC和CVC置管在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江西医药,2005,40(6):361362.

  [4]顾巧华, 王亚华, 茅冬俊, 等. 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5):1011.

  [5]陈伟芬,朱华,赵秀英,等. 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不同静脉输液途径的选择与血管保护关系[J].护理进修杂志,2006,2(21):10510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