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大肠癌的超声筛查价值

发表时间:2009-06-24  浏览次数:768次

作者:刘思怡, 吴绍锋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广东 茂名 525000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对无临床表现的大肠癌的筛查价值。方法:对36例超声首次诊断为大肠癌与手术后或肠镜取样后病理证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二维超声图像结合彩色多普勒(CDFI)、频谱多普勒(PDE)对照手术后或肠镜后病理结果,超声诊断符合率86.1%(31/36),误诊率13.9%(5/36)。结论:超声诊断大肠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筛查无临床表现的大肠癌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大肠癌 ;超声筛查  Value of Ultrasound Screening for Colon Cancer  LIU Si-yi,  WU Shao-feng  Maoming People's Hospital, Guangdong Maoming 52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value of ultrasound screening for colon cancer without clinical performance.  Metho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36 cases patients who were firstly diagnosed as colon cancer by ultrasound and then were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after operation or sampling by enteroscopy.  Result:  On the basis of 2-dimentional ultrasonic image,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and spectrum doppler imaging and comparing with the pathological result after operation or enteroscopy sampling, the rate of conformity by ultrasound was 86.1% (31/36) and misdiagnosis rate was 13.9% (5/36).  Conclusion:  It is clinically significant that the colon cancer is diagnosed by ultrasound, which is a first choice in the screening of colon cancer without clinical performance.    Key words:  Colon cancer;  Ultrasound screening    本文总结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无大肠癌临床症状体征的我院门诊病人或各单位体检人员,36例患者均是我科首次诊断大肠癌经手术后或肠镜检查取样后病理证实。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超声筛查大肠癌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龄24~82岁,平均51岁。临床上均无腹痛、便秘、脓血便、贫血、未扪及包块等。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使用ALOKA-SSD-5500SV彩超,凸阵探头,探头频率2~6MHz。患者空腹12h以上,对腹部进行纵、横、斜、扇形等多方位连续扫查。发现肿物后仔细观察其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活动度、与周围脏器关系、腹膜后有无肿大淋巴结、远处脏器有无转移、肠管有无梗阻、腹腔有无游离液性暗区,用彩色多普勒(CDFI)显示肿物周边和内部血流信号及分布情况,用频谱多普勒(PDE)测量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  2  结果    本组36例均是超声检查首次发现肿物,初次诊断大肠癌,经手术或肠镜取样病理所证实,超声诊断符合率86.1%(31/36),误诊率13.9%(5/36)。升结肠癌13例,横结肠癌(包括结肠肝曲)3例,降结肠癌(包括结肠脾曲)2例,乙状结肠癌9例,直肠癌4例,其余5例超声发现肿物肠镜未见肿物,取样病理证实为慢性肠炎。  其中不完全性肠梗阻8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肝转移1例,卵巢转移(卵巢库勃肯氏瘤)2例,腹水征1例。肿物最大6.8cm×5.2cm×4.3cm,最小3.8cm×3.4cm×2.4cm。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物内部血流丰富,多数呈短棒状或条状血流信号,少数呈点状血流信号,Vmax:14.8~65.2cm/s,PI:0.92~1.76,RI:0.41~0.85。  3  讨  论  3.1  大肠癌的主要特征及超声表现:大肠癌发病率占肠道肿瘤的98%[1],直肠与乙状结肠为大肠癌最常发生的部位,盲肠、升结肠其次,少数见于结肠肝曲、结肠脾曲与降结肠,横结肠最少。患者常有腹痛、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并有粘液血便、贫血、消瘦、肿块与肠梗阻等。本组36例均无典型大肠癌临床症状体征,19例为单位工作人员或离退休干部例行每1~2年1次的体检被发现,17例怀疑其它疾病行其它部位超声检查,超声医师首次发现肿物,特别提出的是:其中1例为小三阳患者,每年常规超声复查肝脏,本次发现肝多发性转移病灶,超声追查为升结肠癌。其中2例女性患者,超声发现卵巢库勃肯氏瘤,超声追查1例为升结肠癌,另1例为乙状结肠癌。因为卵巢库勃肯氏瘤是胃、肠道或乳腺恶性肿瘤转移来的。过去曾经有学者一度认为超声不适合胃肠道疾病的检查,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重视胃肠道疾病的超声研究,超声能清楚地显示正常肠壁的层次,不仅可发现腔内的病变,而且可看到腔壁及腔外的一些变化。正常肠壁的超声图像特征:可显示5层:①粘膜层;②粘膜肌层;③粘膜下层;④固有肌层;⑤浆膜层。其中第①、③、⑤层为强回声带,第②、④层为低回声带。大肠癌的术前分期采用TNM分期标准:肿瘤侵犯粘膜至粘膜下层为T1期;肿瘤侵犯固有肌层为T2期;肿瘤侵犯至浆膜或肠壁周围脂肪为T3期;肿瘤累及邻近器官或腹膜腔为T4期。淋巴结转移的评判标准:无局部淋巴结转移为N0;病灶周围有1~3个转移的淋巴结为N1;病灶周围有4个以上转移的淋巴结为N2;沿着某一个血管主干的淋巴结有转移为N3。远处脏器转移评判标准:无远处脏器转移为M0;有远处脏器转移为M1。大肠癌直接声像图特征:病变肠壁不规则增厚,呈不均匀低回声,少数呈中等回声或稍强回声,肠腔不规则狭窄,狭窄腔内有气体强回声,常偏离轴心位,纵切面呈“假肾征”(图1、图2),横切面呈“靶环征”,不随肠蠕动而改变。如肿物闭塞肠腔,肿块呈不均匀低回声;如有钙化,部分呈强回声。间接声像图特征:为环状、半环状肿瘤突入肠腔使肠腔近端狭窄,而远端扩张,局部肠内容物潴留性增多,导致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当癌肿侵蚀浆膜层或周围组织后可出现渗出、溃破形成脓肿;当癌肿生长使肠管破裂出血而出现腹水征;大肠癌部分扩展或淋巴结与血道转移,可出现邻近组织、腹膜后、远处脏器转移灶。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物周边及内部血流丰富,频谱多普勒为高速低阻。

 3.2  大肠癌的超声鉴别诊断  3.2.1  慢性肠炎:(包块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又称局限性肠炎、阿米巴性肠炎、慢性血吸虫病等)。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均表现为“假肾征”,病变部位肠壁增厚、变粗,层次消失不均匀,呈非均质性中、低回声,内壁境界不整齐,形态不规则,可呈“三明治样”,腔内变窄,有缩短感,腔内肠气等内容物强回声区轻度偏离轴心位,出现肠梗阻时,近端肠壁扩张,肠内容物潴留,若穿孔病变肠管的周围可见局限性脓性包块回声。与大肠癌最大鉴别是:病变侵及范围广泛,多数>8cm,肿物相对较固定,有压痛或反跳痛,发病时间长以年计。  3.2.2  肠梗阻:肠管显著扩张,其内充满肠内容物,以液体、食物残渣或粪便者居多,肠气相对少,内容物可移动,腔内表现“鱼刺征”或“键盘样”皱壁回声。  3.2.3  阑尾脓肿:右下腹升结肠部位肠气回声减少或增多,麦氏点部位出现混合性包块。阑尾穿孔直肠窝处可见少量不规则脓性无回声暗区。  3.2.4  肠套叠:多见小儿,中老年人多数由于占位性病变引起,肠粘膜水肿呈低回声,肠壁增厚,由肠壁及管腔界面构成低回声与强回声交错,纵切面呈“套筒征”,横切面呈“同心圆征”。套叠一端肠管出现梗阻性扩张,如果由肿瘤引起的肠套叠,可见套入肠管的肿瘤声像。  3.2.5  胃肠道穿孔:腹内肠气回声增多,腹内脏器显示清晰度欠佳,胃肠道穿孔后的气体进入腹腔,可在腹膜下或肝表面见到移动或一过性气体强回声,并伴有“声尾”或“慧星”样征。腹腔内有局限性混合性脓性暗区,胃、十二指肠穿孔在右结肠旁沟周围,其它部位穿孔在直肠窝内。  3.3  超声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虽然超声检查不是诊断大肠癌的首选检查方法。目前公认的X线下消化道钡餐和肠镜检查对肠癌病变的确诊具有重大意义[2]。但肠镜不能确定肿瘤有无向周围组织或脏器侵犯,以及侵犯的深度和范围,无法了解肿瘤向肠壁外生长、扩展到邻近的结构及周围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的早期或中、晚期耐受性强的患者,超声检查是筛查大肠癌的首选检查方法。无症状或体检人员不可能每个人都乐意例行接受肠镜检查,而无典型大肠癌症状体征的患者来就诊,接诊医师不会常规要求做肠镜检查,若出现明显症状体征大多数属于中、晚期,相当一部分伴淋巴结或血道转移。本组26例为早期患者,仅有5例为中、晚期患者。近几年中外学者开始注重肠道肿瘤声像图特征的研究,肿瘤浸润一旦造成肠壁增厚,超声检查即可显示病变范围和形态特征[3]。采用腔内高频探头和肠道灌水充盈法对于显示肿瘤的病灶及了解病变范围有更大的帮助。肠道肿瘤被发现后,应用超声追寻肿瘤的转移是临床不可缺少的方法。总之,超声检查为无创伤、无痛苦、可重复,不需特殊准备,不受病情和任何条件限制的理想检查方法,故较肠镜和钡餐检查更易为人们接受。在首次发现大肠癌肿物方面将会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无临床表现的大肠癌筛查的首选方法。建议超声筛查胃肠道肿瘤能作为体检常规项目,若发现肿物后超声观察其位置、大小、形态,包膜是否完整,肠管有无梗阻征象,腹腔有无腹水征,有无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等。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内部血流信号变化、分布及特征,频谱多普勒测其Vmax、RI、PI等参数,是术前分期较好的方法,指导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估价手术的难度,估测预后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参考文献】   [1]贾译清,主编. 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46.  [2]王绍文,孔国英. 超声显象对结肠肿瘤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意义[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3,5(2):83-83.  [3]曹海根,王金锐,主编. 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12.

生研界微信
生研界移动端
生研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