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小管癌15例临床病理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4 浏览次数:638次
作者:黄必飞 作者单位:322100 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 乳腺小管癌
乳腺小管癌(tubular carcinoma,TC)是乳腺癌中少见的一种病理类型,以往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及诊断标准掌握不一致,导致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相差较大。作者报道自1996年12月至2006年12月间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手术切除的乳腺小管癌标本15例,着重探讨其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0~58岁,平均45岁。按WHO (2003年)乳腺肿瘤分类标准,诊断为单纯型12例、混合型3例。肿瘤部位:外上象限8例、外下、内上象限各3例,乳头乳晕下1例。5例行乳腺癌根治术,7例行改良根治术,3例行保乳加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仅有1例(混合型)发现2/20只淋巴结内有转移灶。
1.2 方法
将蜡块重新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组织病理学特征,并对全部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二步法,操作及阳性判断标准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所用一抗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 B-2、SMA 、P63,均购自上海××公司。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
(1)巨检:15例手术切除标本,肿块直径0.5~2cm,平均1.1cm。切面灰白色或灰白间灰黄色,无包膜,质地中等或硬。(2)显微镜检查:肿瘤由分化较好的小管状结构组成,小管为开放性,呈圆形或卵圆形,部分小管一侧形成锐角;小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上皮细胞小而较规则,轻度异型,核分裂像少见;小管缺乏肌上皮细胞,但可见一些小管周围包绕不完整的基底膜成分;小管之间为富含细胞的结缔组织间质。3例混合型,其混合成分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另有2例间质出现散在分布的、细小的钙化。
2.2 免疫组化染色
15例均行ER、PR检测,ER均阳性(其中11例强阳性,包括2例混合型),PR阳性13例(其中9例强阳性,包括1例混合型);12例行C-erb B-2检测,2例阳性(其中1例强阳性,为混合型);10例行SMA、P63检测均阴性,证实小管结构缺乏肌上皮成分。
2.3 随访
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2例,随访时间8个月~10年,11例无复发生存,1例(混合型)术后20个月出现骨转移,至今术后28个月,尚带瘤生存。
3 讨论
3.1 病理诊断
乳腺小管癌的确切病理诊断标准一直有争议,有些学者建议采用100%具有小管状结构的严格标准,而其他学者建议采用小管状结构肿瘤范围必须>90%。而作者认为WHO (2003年)关于乳腺肿瘤分类中建议小管状结构>90%者为单纯型,50%~90%为小管状结构同时伴有其它类型癌者为混合型较为实用,本组采用此类分型法。
3.2 发病年龄
乳腺小管癌的发病率低,仅占乳腺浸润性癌的1%~2%。多数研究报告其发病年龄为40~60岁,平均50岁,高龄和绝经后的女性高发,本组病例发病年龄30~58岁,平均45岁,其中30岁、32岁各1例,提示乳腺癌的发病有某种程度上的年轻化趋势,但需要更多资料的验证。
3.3 典型组织学特征 肿瘤组织由分化较好小管状腺样结构组成,呈开放性,部分小管呈锐角状;小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上皮细胞小而规则,轻度异型,部分有顶浆分泌,核分裂像少见;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小管周围可见富含细胞的纤维性间质。据报道[1]有47.5%的病例出现导管内癌成分,其中微乳头状和筛状生长方式分别占60.7%和26.1%。部分病例间质可出现钙化。钙化成分被认为是一种草酸盐结晶,在组织切片检查时易疏漏,而在钼靶X片上易识别[2]。
3.4 鉴别诊断
(1)硬化性腺病:其腺管常被增生硬化的纤维间质压迫而明显变形,但仍呈小叶状分布,上皮细胞小,排列有方向性,其外围有短梭形的肌上皮细胞包绕,有时在光镜下不明显,但可通过免疫组化法显示P63、SMA、Calponin等肌上皮抗体阳性而得到证实。而小管癌的小管结构常呈放射状或不规则状分布,上皮细胞单层,外围缺乏肌上皮细胞。(2)分化好的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常>2cm,有明显腺管形成时,其腺管一般中度分化,局部区域上皮增生明显,细
胞多层,细胞异型性较明显,核分裂像较多见,无顶浆分泌现象。(3)微腺体腺病:同小管癌的鉴别较困难,因微腺体腺病的腺体排列亦紊乱,缺乏肌上皮细胞,且可分布于脂肪组织中而似浸润状,但其小管呈圆形、规则,且腺腔中常有致密红染的分泌物,周围有一层环状的基底膜,可通过Ⅳ型胶原染色证实,缺乏小管癌常有的锐角状小管和富含细胞性纤维间质。(4)乳头部腺瘤:当其以腺管结构为主且间质有硬化时,与浸润性癌相似,要与小管癌鉴别。(5)星状瘢痕:通过其腺管结构一般不呈锐角状和纤维化间质呈放射状分布,免疫组化证实肌上皮细胞的存在,可鉴别。
3.5 预后与治疗
在乳腺癌的预后判断中,公认的重要因素是组织学分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是依据腺样分化的比例、核的多形性和核分裂像计数三个指标进行评价[3],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乳腺小管癌都属于高分化的范畴;而且小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低,有报道为13%[4],本组为6.67%(1/15),故决定了小管癌的预后良好,一些研究证明其生存期与实验组年龄相配的正常女性相同。有报道混合型小管癌的预后较单纯型差[5],本组1例腋窝淋巴结转移和1例术后骨转移均为混合型。另有报道[6],ER、PR和C-erbB-2两类不同特性产物在乳腺癌中表达呈负相关,ER、PR阳性而同时C-erb B-2阴性者预后好。小管癌ER、PR阳性率很高,本组分别为100%(15/15)、86.67%(13/15),而C-erb B-2阳性率低,本组为16.67%(2/12),也决定了其良好的预后;而且ER、PR阳性者可以用三苯氧胺行内分泌治疗,有时即使出现了转移,也有一定疗效,本组1例术后骨转移目前带瘤生存者,术后拒绝化疗而一直用三苯氧胺治疗。小管癌复发率低,有报道保乳无辅助放疗复发率为5%(1/20)[4],故被认为是保乳手术的最佳适应证。而其淋巴结转移率低,即使出现淋巴结转移也不影响生存,故一些学者认为不需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4,7]。
【参考文献】 1 Fernandez Aguilar S, Simon P, Buxant F, et al. Tubular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and associated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acomparative study with invasive low-grade ductal carcinoma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Pathology,2005,447(4):683~687.
2 Gonzalez JE,Caldwell RG,Valaitis J.Calcium oxalate crystals in the breast.Am J Surg Pathol 1991,15:586~591.
3 阿克曼.阿克曼外科病理学.回允中译.第9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1825.
4 Cabral AH,Recine M.Tubular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An Institutional Experienc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e Breast Journal,2003,9(4):298~301.
5 Papadatos G,Rangan AM,Psarianos T,etal.Probability of axillary node involvement in patients with tubular carcinoma of the breast.Br J Surg,2001,88(6):860~864.
6 张春丽,张海勇,郦秀芳.雌孕激素受体及C-erbB-2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浙江临床医学,2007,9(2):265.
7 Kader HA,Jackson J, Mates D. Tubular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Nodal Metastases at Presentation and of Patterns of Relapse.The Breast Journal,2001,7(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