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43例纵隔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0-02-27  浏览次数:506次

作者:马延祥 郝秀芳    作者单位:133000 吉林延吉,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 【关键词】  纵隔肿瘤 临床特点 病理

    0  引言

    为探讨延边地区纵隔肿瘤的组织来源、分布及其病因,为临床早期诊治纵隔肿瘤提供依据,我们对43例纵膈肿瘤标本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标本选自我科近15年间,在我院术后送检的纵隔肿瘤标本共43例。复习所有病历,对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每例标本均常规进行病理学检查,必要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用试剂购自北京中山生物公司。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43例中男20例,女23例;汉族22例,朝鲜族21例;发病年龄为1~71岁;20~50岁占65.10%;大多数为良性肿瘤(37/43),恶性肿瘤占13.95%。

    2.2  临床特点  以胸痛、 胸闷、 咳嗽、 气短为主诉者26例; 以眼睑下垂、 咀嚼障碍为主诉者4例, 无任何自觉症状者8例, 吞咽困难者3例; 伴胸腔积液、 气管移位者7例; 病程在5d~15年之间; X线诊断率79.0%, CT诊断符合率93.0%。

    2.3  病理特征  标本大小在2.0cm×2.0cm×1.5cm~30.0cm×20.0cm×15.0 cm, 最小者为胸腺瘤, 最大者为畸胎瘤。 畸胎瘤所占比例最大(12/43), 均为良性; 2例恶性淋巴瘤直径均超过10 cm。 镜下所见: 畸胎瘤可见三胚层分化成熟组织; 良性胸腺瘤包膜完整, 细胞无异型; 恶性呈浸润生长, 小叶结构破坏, 细胞异型性明显, 可见核分裂、 坏死; 霍奇金淋巴瘤呈结节硬化型;  恶性间叶瘤见梭形细胞高度增生, 异型性明显且浸润生长,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证明肿瘤细胞来源于间叶组织, 并向多方向分化。

    2.4  肿瘤的病理类型、性质和部位统计结果  见表1。

    3  讨论

    纵隔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数来源于纵隔内脏器或组织的异常发育。本组良性肿瘤占86.05%,恶性肿瘤占13.95%,与国内外有关报道基本相符[13]。本组69.70%的病例多发生于1~50岁,再次证实了50岁以下是本病好发年龄,其原因是纵隔内组织疏松,可塑性强,肿瘤大多又生长缓慢,病人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当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肿瘤已长得较大,往往在中青年时期才被发现。

    位于纵隔的肿瘤不论其性质如何, 都会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因而早期诊治就显得极为重要, CT在早期诊断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应对可疑患者常规进行此项检查。 关于纵隔肿瘤的治疗, 目前提倡不论有无症状, 只要没有手术禁忌证, 都应尽早手术切除, 若肿瘤不能手术切除, 也要设法进行病理活检, 以便尽早确立诊断, 指导临床治疗。

    本组12例胸腺瘤中有4例伴有重症肌无力表现,其中1例镜下可见:瘤组织内有淋巴滤泡,该病人术后第3天症状明显好转,随访3年未见复发。另外3例胸腺瘤组织内未见淋巴滤泡,术后症状未见改变。因此,胸腺瘤组织内是否见到淋巴滤泡,应该作为伴有重症肌无力患者预测预后的指标之一。据文献报道,良性胸腺瘤多发生于老年人,恶性胸腺瘤多发生在年轻人[1]。本组两例恶性胸腺瘤均发生于68 岁以上的朝鲜族老人,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同济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中山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 外科病理学[M]. 第2版. 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9. 343.

[2] 罗塞, 回允中译. 阿克曼外科病理学[M]. 第8版. 沈阳:辽宁出版社,2003. 435.

[3] 李芹珍,殷国林,王国琼,等. 原发性纵隔肿瘤53例临床病理分析[J]. 云南医药,1999,20(6):11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