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表时间:2010-01-14 浏览次数:525次
作者:陈仕平 作者单位:广西武鸣县人民医院儿科,广西武鸣530100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效果。方法 26例重症ITP住院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0.5~1.0mg/(kg·d),连用5天后减量,总疗程3~4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IVIG每天400mg/kg,连用5天。每日检查血常规,观察两组出血控制时间、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达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等。结果 26例患儿无一例死亡,治疗组显效率为85.71%,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显效率为41.67%,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显效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出血控制时间、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血小板达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大剂量IVIG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重症ITP起效迅速,效果显著。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丙种球蛋白类 地塞米松
急重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多发生于婴幼儿,常以皮肤黏膜出血、瘀斑、血肿、口腔黏膜出血为首发症状,病情进展迅速,出血严重。笔者采用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重症ITP,疗效确切,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例均为2003年5月~2007年5月我科收治住院病人,经骨髓穿刺检查确诊为ITP,血小板计数(7~30)×109/L,年龄6个月~14岁,临床表现:皮肤出血点、瘀斑24例,伴牙龈、鼻腔出血5例,伴颅内出血1例,伴血尿3例,伴消化道大出血2例,血小板<10×109/L 15例。治疗组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对照组12例,其中男6例,女6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地塞米松0.5~1.0mg/(kg·d),5天减量1次,用至血小板回升接近正常水平,后改为强的松1~2mg/(kg·d),分3次口服,以后逐渐减量,总疗程3~4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IVIG每天400mg/kg,连用5天。两组还同时使用止血敏、维生素C及抗感染、输血等其他辅助治疗。
1.3 疗效判断
疗效标准参照第5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的修订标准,显效:血小板>100×109/L,出血症状停止;有效:血小板>50×109/L,出血症状停止;进步:血小板上升,出血症状改善;无效:血小板及出血症状无改善[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NOSA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血液指标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组出血控制时间、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血小板达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1),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后血液指标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略)
2.2 疗效
治疗组显效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考虑与样本量小有关,见表2。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略)
3 讨论
3.1 ITP发病机制
ITP也称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紊乱有关,有学者[2]认为急性ITP多发生在病毒感染的恢复期。血小板破坏的机制[3]可能是由于血小板表面吸附病毒抗原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PAAb,绝大多数为PAIgG;也可能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血小板结合,或两者均有关,临床上各个年龄段的小儿均有发病,以婴幼儿阶段最多,其中急重症ITP患儿病情进展迅速,血小板下降快,出血严重。
3.2 治疗
激素一直作为临床上经典治疗ITP的首选药,由于激素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抑制巨噬细胞破坏有抗体吸附的血小板及改善巨噬细胞成熟障碍等多种效应,现在仍在临床广泛使用[4]。自从1981年首次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ITP取得了较好效果后,临床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普遍认为大剂量IVIG升高血小板效果可靠。其作用机制为通过免疫调节抑制自身抗体产生,抑制血小板与抗体结合,封闭单核—巨噬细胞Fc受体,阻断其吞噬作用,从而使血小板在短期内迅速上升[5]。近年来研究表明,IVIG联合地塞米松治疗ITP与单独采用大剂量IVIG或地塞米松治疗方法相比,联合用药对升血小板有协同作用,使血小板上升更快峰值高,且稳定时间长,避免单用IVIG的病情反复,还可以避免单用地塞米松致免疫力低下[6]。笔者采用IVIG联合地塞米松治疗ITP,观察结果显示在出血症状控制时间、血小板达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单用地塞米松)缩短(P均<0.01),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85.71%和100.00% vs 41.67%和83.33%),证实二者联用优于单用地塞米松。笔者联用止血敏,能增加血小板的数量,增强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力,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再合用维生素C降低血管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减少血液的渗出等有效地防止颅内出血。同时,血小板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出血停止,避免了反复输用血小板可能引起的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也避免了脾切除后患儿容易合并各种感染,而且这两种处理方法目前比使用丙种球蛋白价格更昂贵。因此,可以说本治疗方法还是目前最实惠、最安全和比较可靠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光,任宾,贡铁军,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J].中国小儿血液,2004,9(3):132.
[2]武国霞,边瑞君,王秀兰,等.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抢救小儿急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2例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2965.
[3]皮光环.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进展[J].中国小儿血液,2003,8(6):282.
[4]郑崴,陈杰,焦铁健.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辽宁医学杂志,2006,20(2):126.
[5]王庆九,刘喜梅.不同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8):642.
[6]谭运标.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重度ITP体会[J].中国小儿血液,2003,8(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