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
发表时间:2010-01-11 浏览次数:552次
作者:李宏艳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摘要]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关系。方法:已确诊恶性肿瘤住院患者50例分为转移组21例,未转移组29例,空腹采血测定血液流变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恶性肿瘤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有明显增高(P<0.05)。有肿瘤转移的这种改变更为显著(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明显高凝状态,有转移者高凝状态更为严重。活血化瘀对肿瘤治疗和预防肿瘤转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恶性肿瘤;血液流变学;转移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其死亡率居各病种的第二位,对肿瘤研究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本文对50例肿瘤患者分别进行血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并对其相关性做一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已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50例(全部为男性)。其中未转移组29例;转移组21例。同期从体检人群中选30名男性做正常对照组。
1.2 方法 被检人前1天禁高脂饮食,当时抽取静脉血5 ml,放入肝素抗凝试管中。
1.3 检测仪器 R80锥/板自动血流变仪(北京中勤世帝公司),RA50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1.4 实验数据处理 采用t检验。
2 结果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到未转移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有统计学差异。肿瘤转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更明显差异。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因为肿瘤细胞产生组织因子,该因子与Ⅶ因子一起组成有效的促凝因子,通过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因子Ⅹ。另外肿瘤细胞还可以表达出特殊不依赖因子Ⅶ而直接激活因子Ⅹ的酶称癌促凝素[1]。这些因素导致血液中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升高,表现高凝状态。
转移组在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较未转移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血行播散是肿瘤转移重要途径,当红细胞聚集性增强时,血流所携带的癌细胞从血管轴心向管壁迁移,这样癌细胞陷入血管内皮不规整的地方,或附着于附壁血栓之上,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给小血管内癌栓的形成创造条件。
3 讨论
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与肿瘤转移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肿瘤因子使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而高凝状态又为肿瘤因子转移创造条件,活血化瘀可抑制这种恶性循环,通过降低血液黏稠度和周围血管阻力,抗凝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改善微循环,化解癌症周围纤维蛋白网,改善癌症局部的缺氧状态,使抗癌药和免疫活性物质更易进入癌细胞产生治疗作用。对抗癌细胞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癌栓形成,减少血栓对癌细胞保护,又利于免疫细胞对癌细胞清除,对防止或减少癌栓形成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2]。
表1 恶性肿瘤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略)
注:※P<0.05,#P<0.01。
参考文献:
[1] 金莉.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与恶性肿瘤极其转移关系[J].实用癌症杂志,2003,18(5):559.
[2] 范刚启.活血化瘀治疗癌前病变效应的两重性与血管生成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