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09-12-30 浏览次数:688次
作者:谭东 作者单位:230031 合肥 安徽省肿瘤医院骨科【摘要】 目的 探讨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患者行CT扫描,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0例峡部裂中发生于L5双侧15例,L4双侧4例,L5单侧1例,所有病例均合并有脊椎滑脱。结论 裂隙征是腰椎峡部裂的特征性CT表现,CT对于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峡部裂;腰椎滑脱;CT
腰椎峡部裂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脊椎畸形,由腰椎峡部裂及其所致的脊椎滑脱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占腰腿痛患者的4%~5%[1]。本文收集我院20例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患者的CT资料,就其CT征象及诊断价值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0~72岁,平均43岁。发现病程1个月~10年,平均13个月。所有病例均有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9例,下肢麻木、感觉减退6例。有腰部外伤史者15例。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公司SOMATOM SPIRIT多排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臀部垫高。首先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围,依次自椎弓根平面扫至下椎体上缘,层厚3.2 mm,层间距3.2 mm,螺距1,扫描基线与椎间盘平面平行。
2 结果
20例腰椎共计39处峡部裂:L5双侧15例(75%),L4双侧4例(20%);L5右侧1例(5%);在腰椎峡部裂的CT征象中,显示峡部“裂隙征”20例(100%);显示“假性椎间盘突出征”18例(90%);显示“双边征”9例(45%);显示“椎管宽大征”17例(85%)。20例均合并不同程度脊椎滑脱,按照Meyerding分度法:Ⅰ度16例(80%),Ⅱ度3例(15%),Ⅲ度1例(5%)。
3 讨论
3.1 腰椎峡部裂的病因
腰椎峡部裂是指腰椎一侧或两侧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不连续,亦称椎弓崩裂或峡部不连。一般认为本病有两种发病因素:一种是先天性的。在胚胎期,椎弓尚未形成,致出生时仍然是分离的。出生后1~2岁,椎弓开始联合,3~6岁椎体与椎弓骨核融合。如果在发育过程中,椎弓没有联合,留下裂隙、缺口,则成为峡部裂。另有学者认为此病系后天性,与外伤关系明确,是一种应力骨折或疲劳骨折。由于腰椎峡部裂导致椎体向前不同程度移位则称为真性脊椎滑脱,是发生腰腿痛的潜在内因。
3.2 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的CT征象
3.2.1 裂隙征
椎弓峡部一侧或两侧出现透亮裂隙,边缘不规则,多呈锯齿状。此征象为腰椎峡部裂的直接征象[2],是诊断峡部裂的特征性CT表现。峡部裂与椎小关节间隙鉴别要点:①峡部裂位于椎弓根下缘层面,椎小关节位于椎间盘层面,前者位置较高,后者位置较低。②峡部裂表面多呈锯齿状,周围多有骨碎片,而椎小关节边缘光滑,皮质面稍有弧度,可见关节囊附着的切迹[3、4]。见图1。
3.2.2 假性椎间盘突出征
表现为前移的椎体后下缘出现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而下一椎体的后上缘并无椎间盘组织。此征象是由于产生滑脱的上位椎体前移,而纤维环仍然附着于下位椎体的终板上,当扫描线切于该层面时,便可于上位椎体的后缘形成弧形软组织密度影[2],实际上此种改变完全是一种假象,并非真性椎间盘突出。见图2。
3.2.3 双边征
表现为前一椎体的后下缘与下一椎体的后上缘出现在同一层面,从而压迫神经根。此征象是由于椎体滑脱后扫描线同时切及滑脱椎体相邻的两个终板边缘所致,滑脱越明显,双边征显示率越高。见图3。
3.3 观察腰椎峡部裂的注意事项
①选用骨窗观察峡部裂,软组织窗观察腰椎周围软组织;②在进行椎间盘扫描时,若发现椎管膨大变形或骨环不完整则提示峡部裂,此时应在CT腰椎侧位定位像上找到可疑病变部位追加扫描,以明确是否有峡部裂存在。
3.4 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的CT诊断价值
过去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主要由X线发现并诊断,但随着CT的出现,CT机性能的不断提高,扫描技术的不断发展,CT在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诊断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且具有普通X线无法比拟的优势:①对于由于体位不佳或技术原因造成的X线显示不清,CT均可明确诊断;②CT可精确显示某些继发性改变,如椎管、硬膜囊的变形;碎骨片的形态、数量;小关节及椎弓有无变形;神经根有无受压,是否合并椎间盘突出、变性及黄韧带肥厚等。对于临床怀疑椎弓崩裂的患者,无论X线平片有无确诊,均应行CT检查,既可弥补普通X线检查的不足,又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更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参考文献】 [1]张丰,卜庆丰.腰椎峡部裂CT征象探讨.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3(6):467-468.
[2]姜永宏,张晓东,余建国,等.椎弓峡部不连的多层螺旋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6):715
[3]罗晓燕,王杰,李锐.腰椎峡部裂CT征象的临床诊断价值.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5):368.
[4]梁福民,殷好治,傅晓琴.腰椎峡部裂的CT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10):659-660.
[5]南喜文,宋新平,胡文业.腰椎峡部裂的征象及其临床意义.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5(6): 33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