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院校合作培养放疗技术人才的实践

发表时间:2009-06-08  浏览次数:838次

作者单位: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  浙江省肿瘤医院和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大二学生中根据本人志愿分流出部分学生,连续组建两届放疗技术小班,由浙江省肿瘤医院实行放疗技术相关教学和实习。经过两年放疗技术人才培养实践证明:院校合作办学,实行“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能用较小的教育投入,既为医院培养一批急需的专科层次放疗技术人才,又拓宽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是一种院校双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  放疗技术

    随着放疗设备和放射治疗技术快速发展,不仅对放射治疗技师需求量增大,而且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但是目前放疗技术人才缺少、总体队伍素质不高,放疗技术岗位从业人员普遍学历较低[1],据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统计调查,放疗技术岗位从业人员中,中专毕业生人数约占50%[2,3]。浙江省开展放射治疗的医院有四十余家,近几年放疗技术岗位普遍人员缺编,放疗技术人员主要来自护理人员转岗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为各级医院培养放射技术人才。近几年来,该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就业岗位群较窄的窘境。尽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习安排也为从事放疗技术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毕竟还不够专业,特别是从事放疗技术工作所需的放射生物学、肿瘤治疗学、放疗技术学、放射物理学、放射剂量学等均无专门的课程设置和实习安排。为寻求一种有效的放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浙江省肿瘤医院和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   依托优势互补确定培养模式

    院校各自需求成为合作的契机和动力,优势互补是合作的基础和条件。浙江省肿瘤医院对高素质放疗技术人员需求量增大,而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亟待拓宽,双方的需求成为双方合作培养放疗技术人才的契机和动力。双方合作办学的基础和条件是院校优势互补:①浙江省肿瘤医院是我省最大的肿瘤放射治疗中心,配备了大量先进的放疗设备和器材,更拥有一支技术精湛、有丰富带教经验的放疗技术力量;②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省重点专业,虽缺乏放疗技术专业教学所需的设备器材和师资,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办学历史悠久;③浙江省目前尚无专门的放疗技术专业,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则是最接近放疗技术工作性质的专业[4];④医院对放疗技术人员需求量增大,但绝对量有限,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做平台进行小批量放疗技术人才培养,不仅培养成本低,教学工作量医院也正好胜任,能保证教学质量。

    双方确立合作培养放疗技术人才的模式:在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大二(下)的教学基础上,根据个人志愿分流部分学生组建放疗技术方向班,到浙江省肿瘤医院进行“放疗技术”模块教学和相关实习,即实行“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

    2   以就业为导向修订教学计划

    将放疗技术纳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之一,修订教学计划调整后的业务培养目标是:“面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同时也能从事核医学技术、放疗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器材的管理及营销等相关工作”。在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扩大了就业岗位群,毕业生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经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和浙江省肿瘤医院相关医技人员的多次研讨、论证,并参考了国内外一些院校的教学经验和做法[5~10],将原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作了部分修订,并实行“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即“维持专业大平台基本不变,新设置放疗技术课程模块”。进行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以及新课程模块的设置。具体流程见图1。

    整个课程体系是由若干独立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存在耦合关系的课程子系统(课程群)构成:公共基础课程群、医学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和专业小方向课程群;前四个课程群是专业大平台的保证,后者专为放疗技术小方向模块服务。在准确定位各课程子系统(课程群)在课程体系中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认真把握好各课程子系统(课程群)的课程门数和学时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从而使“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达到整体功能上最优。

    3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全体学生在大二(下)之前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群、医学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大二(下)期中考试之后,部分学生根据“志愿+考核”的原则进行专业方向分流,组建放疗技术小班。

    3.1   以实践教学为重点

    根据教育部对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定位,放疗技术班的教学贯彻实施了“理论够用、技术实用”的精神,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用性技能的培养上,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实训时间在整个放疗技术课程教学中约占60%。在进行放疗技术相关实习时,带教老师普遍反映该班学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

    3.2   院校分工分阶段负责

    放疗技术班前期课程(包括基础课、临床课、影像技术专业课)均由学校负责完成,放疗技术专业课的教学(包括理论和实践)则由医院负责实施。为此,浙江省肿瘤医院不仅派了班主任、安排了专门的教室,还组建了教研组,确定了经验丰富的临床、科研骨干从事该班的教学工作。

    为了协调好教学工作,双方确定了放疗技术班教学负责人和联系人,建立定期联络和协商机制。在学校协助下,浙江省肿瘤医院教研组按正规的教学要求开展教学工作,分配教学任务、合理排课,还安排了政治课、体育活动和学生自修时间,使学生能全面发展。学校还组织了教学督导组,经常赴医院与相关人员讨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检查教学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对试卷命题、考试、评分等进行规范、督促和检查,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监控。

 3.3   统筹兼顾安排实习

    考虑到放疗技术班毕业生不一定全部从事放疗技术工作,因此毕业实习安排必须统筹兼顾。根据培养目标,放疗技术班毕业实习安排时统筹兼顾了放疗技术、影像诊断和其它影像技术的实习,除了放疗技术实习安排2个月外,还安排了3个月临床实习、2个月影像诊断实习和3个月其它影像技术实习,保证了放疗技术班学生毕业后也能胜任放射技术员岗位的工作。

    4   合作培养实现了院校“双赢”

    4.1   学校大幅度降低了办学成本

    浙江省肿瘤医院和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办的放疗技术班在两年实践中证明院校合作办学,分阶段承担社会急需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是一种院校双赢的办学模式。

    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若由学校单独办放疗技术班,除了要聘任或引进相关专业教师外,放疗技术专业教学设备仪器的配置就是一个学校无法承受的天文数字。而院校合办放疗技术班,仅以每人2 000元的费用就高质量地完成了前后一学年零三个月的专业教学和实习任务。

    4.2   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由于放疗技术班授课老师均为该领域一线专家,学生的实践教学又直接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进行,因此放疗技术班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较扎实、实际操作能力较强。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都收获颇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007年1月,课题组专门对同在一个医院工作的该专业放疗技术班毕业生与非放疗技术班历届毕业生进行了“回顾性业务素质调查”。总体评价是:在放疗技术岗位上,放疗技术班毕业生的业务素质都明显强于非放疗技术班毕业生。

    4.3   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

    两届放疗技术班的举办,拓宽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2006年12月底,首届放疗技术班30名学生实现了100%就业,其中一部分留在浙江省肿瘤医院从事放疗技术工作;截止2007年2月底,第二届放疗技术班20名学生,已有9名学生与浙江省肿瘤医院签订正式就业协议。

    4.4   促进了医技人员业务水平

    浙江省医院等级考核指标体系规定:医学临床教学是医院上等级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群。为此,省肿瘤医院特别重视放疗技术班的专业教学和实习工作,院领导多次检查此项工作,放疗科主任亲自兼任教研组主任,承担教学任务的医技人员认真备课、讲课、辅导、组织考试和批卷,实践带教老师不厌其烦、认真带教,教学活动对医技人员的业务和医院整体医疗水平也是有力的促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1] 胡逸民, 杨定宇.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9.15.

[2] 林承光, 伍建华, 黄健, 等. 国内外放射治疗技师现状及发展[J]. 中国肿瘤, 2001, 10(6):319-320.

[3] 迟锋, 林承光. 放疗技师素质状况的调查 [EB/OL].http://www.fljsnet.com/jcwz009.htm,2007.

[4] 邓小武.放射治疗技师专业与专科培训及质量管理 [EB/OL].http://www.fljsnet.com/hyzx/hyzx009.htm,2007.

[5] 王兴武, 李萌. 开设放射治疗技术专业之实践[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 14(4):326-328.

[6] 季仲友, 倪希和. 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及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 医学教育, 2004, 2:13-14.

[7] 袁安东. 谈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J]. 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1):24.

[8] 曾勇明.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4, 18(4):227-229.

[9] 袁力, 刘林祥, 冯圣平, 等.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结构改革与探索[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3, 39(1):98-100.

[10] Laerum F. Demand for a new main speciality in image-guided therapy[J]. Comput Methods Programs Biomed, 2001, 66(1):81-8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