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845例孕妇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18 浏览次数:839次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知识的普及,口腔保健机构设置更趋合理,使人们的口腔状况得到了极大地改善[1-2],城市儿童的患龋率在逐渐下降。但随着中心城区外来人口的涌人,他们的患龋状况日益引起关注,为了解长宁区外来人口中儿童乳牙的患龋状况,2011年10月-11月对本区部分沪籍儿童和非沪籍儿童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长宁区15所幼儿园1259名3岁儿童为调查对象。其中沪籍儿童645例,男336例,女309例;非沪籍儿童614例,男336例,女278例。
1.2调查标准及检查方法
本次调查由长宁区疾控中心的3名牙防科医师完成,参加调查人员通过培训,统一调查标准和方法,培训后进行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值均超过0.80。龋病检查标准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方法[3]进行检查,使用统一的平面口镜和探针在自然光下进行探视诊检查并记录。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使用Epin允r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龋情况
本区沪籍儿童乳牙患龋率为26.98%,非沪籍儿童为47.O7%,X2=54.61,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不同组别男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龋均和龋面均情况
本区沪籍儿童乳牙龋均为0.87,非沪籍儿童为1.76,U=6.50,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沪籍儿童乳牙龋面均为1.51,非沪籍儿童为3.O8,U=5.45,P<0.01,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不同组别男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龋齿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其进行性、破坏性的损害并可引起全身疾患,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世界范围内需重点防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以往的研究表明,我国是口腔病高发国家,人们对口腔卫生的认识不够,但随着宣传的扩大,认识的提高,儿童含氟牙膏的推广使用,以及家长对儿童饮食习惯的科学认知,城市儿童的患龋率正在逐渐下降。本次调查3岁组沪籍儿童乳牙患龋率为26,98%,低于北京市2006年3岁儿童患龋水平(58.71%)[4],也低于上海市2008年3岁儿童患龋水平(40.20%)[5]。
上海市的口腔预防保健工作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各区县均建立了健全的牙防网络,定期开展3~18岁人群的龋病普查普治。近年来卫生行政部门又提出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因此我区从2004年开始将辖区内所有托儿所纳人全区牙防管理,定期开展口腔检查、龋齿充填、健康宣教等工作。但由于非沪籍儿童的家长口腔保健意识淡薄,对孩子的口腔卫生重视不够,防龋意识较差,特别是对乳牙的重要性未能充分认识,因此我区非沪籍儿童的乳牙患龋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本次调查也发现,非沪籍儿童的乳牙患龋率明显高于沪籍儿童,我区3岁组非沪籍儿童的乳牙患龋率是沪籍儿童的1.74倍,乳牙龋均和龋面均分别是沪籍儿童的2.02和2.04倍。
非沪籍儿童的龋病患病率较高,易被家长忽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本次调查结果提示,要降低其患病率,首先要注意儿童的口腔卫生,做到人人刷牙,规范刷牙;其次应定期在幼托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教,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另外,非沪籍儿童家长的口腔卫生行为也不容乐观,对于基本的口腔清洁方法并没有完全掌握。而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家长没有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那么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将大打折扣。因此,还要加大对非沪籍儿童家长口腔保健知识的宣教力度,从基本的知识开始,做到全面细致,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促进其健康行为形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在家庭中起到榜样的作用,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让儿童在家庭这个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在家长的指导和监督下,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降低非沪籍儿童的患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