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口腔医学》

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13  浏览次数:758次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居皮肤恶性肿瘤第3位,发生于口腔者颇少见。此瘤发生隐袭,临床表现及组织结构复杂多样,诊断非常困难,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1993年~2013年间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9例,整理所有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性别、病变形态、病理形态及组织学类型及有无·1071·吉林医学2014年3月第35卷第8期淋巴结转移等。本组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男女比为3.5∶1。年龄43~68岁,平均58岁,中位年龄59岁,以老年人多见。临床表现:4例表现为逐渐增大的黏膜黑斑,病灶直径0.5~1.0 cm,2例表现为黑色斑点,病灶直径0.3~0.7 cm,2例表现为颊部黏膜下结节,直径0.9~1.2 cm,1例表现为牙龈长期不愈合的溃疡,直径0.3 cm。9例中4例颈部淋巴结肿大。

1.2方法:9例病例均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病灶,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光镜观察肿瘤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以及相关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结果

病理组织学形态观察:肿瘤组织结构复杂,细胞形态多样,有上皮样细胞、小痣样细胞、梭形细胞、气球样细胞、单核和多核瘤巨细胞。上皮样、气球样及痣样细胞呈巢状、腺状排列,梭形细胞呈旋涡状排列。瘤巨细胞分布在肿瘤组织中。上述瘤细胞混合存在,但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型多见。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本组9例中6例瘤细胞胞浆内有黑色素颗粒,其余3例无黑色素颗粒。4例肿大淋巴结中有肿瘤细胞转移。免疫组织学:瘤细胞弥漫性强阳性表达S-100蛋白、HMB45和MelanA。

3讨论

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虽少见,但其恶性程度高,早期淋巴结转移十分常见。恶性黑色素瘤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其发生与色素痣、种族、家族、内分泌、外伤和感染等因素有关[1]。在50%以上的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检测到了抑癌基因P16突变,99%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基因突变及遗传因素的积累有关。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仍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他对放射治疗及化学药物治疗均不敏感,外科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是唯一的最佳治疗方法。但对切除病灶范围大小仍有不小争议,目前主张根据病损深度决定切除范围,病损深度<1 cm者切除0.5~1 cm边缘正常组织,病损深度<2 cm者切除1 cm边缘正常组织,病损>2 cm者切除3 cm范围正常组织。有淋巴结转移者行淋巴结清扫。放射治疗不敏感,主要适用于转移病灶的治疗,但疗效不确定。化疗目前主要用氨烯咪胺,他的应用使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向前推进了一步,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化疗药物,其缓解率可达20%以上。也可联合应用化疗药物,原则上是长期间隙用药。其他如应用免疫制剂、中药治疗等,但疗效不确定。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与其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有无转移等有一定关系,所以术后检查病变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边缘有无瘤细胞残留对临床分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组9例中有4例因广泛转移而死亡。因此在日常门诊工作中遇到疑似病例要考虑到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尽可能及早彻底切除,防止因多次钳夹取活检而引起广泛转移,给以后治疗带来困难。

4参考文献

[1]康舒平.104例原发性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9):12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