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口腔医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71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5-21  浏览次数:681次

  作者:高巩  作者单位:上海市闸北区市北医院口腔科,200443

  【摘要】 目的 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 对本组的71例患者均经“望、切”进行辩证分型,进而据证予以相应的治法与方剂,同时酌情配以西药、封闭或手术治疗,并对其远期效果进行追踪观察。 结果 本组共获得痊愈34例,进步28例,有效率87.5%(62/71);1年未复发者50例(占80.6%),2年未复发者49例(占79.0%)。 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方法简便、安全,而且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颜面部三叉神经分布的区域,出现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钟或数分钟,但间歇期无症状,是一种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病症。该病的治疗方法颇多,如服药、局部封闭、理疗、手术、射频热凝等。本文将对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所经治的7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做一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法共治疗7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39例,年龄最大者78岁,最小36岁;病程最长17年、最短者1年余。

  1.2 治疗方法 本组71例,经治疗疗效满意62例,其中,经询问病史及“望、切”检查,辨证为风寒型者3例,风热型者2例,肝火旺盛者7例,胃火炽盛者5例,血瘀型12例,血虚型3例,阴虚阳亢型27例,气血虚型3例。对于上述各征,分别予以相应的治法与方药,即:(1)风寒型。祛风散寒,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用方药:川芎茶调散;(2)风热型。治法:祛风清热、通络止痛。方药:桑菊饮加减;(3)肝火旺盛。治法:清肝泻火,清热降痉。方药:龙胆泻肝汤;(4)胃火炽盛。治法:清胃泻火、解痉止痛。方药:清散胃火汤;(5)血瘀型。治法: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6)血虚型。治法:养血熄风、止痉。方药:归芍地黄汤;(7)阴虚阳亢型。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通络。方药:地黄饮子化裁;(8)气血虚型。治法:补气养血,通经止痛。方药:人参养荣汤。对于每位三叉神经痛患者,在各自服用上述中药的同时,笔者都将结合病人的病程,疼痛的性质、特点、部位等给予相关的西医治疗,即:(1)口服药物:用以保护神经功能,常用止痛、镇静、抗癫痫、降血压、血管扩张等药物,如卡马西平,0.1~0.2,tid,po;苯妥英纳,100mg,tid,po;维生素B6 10mg,tid,po;酰胺咪嗪0.2~0.4g,tid,po;颅通定60mg,tid,po.(2)封闭:对于那些顽固性三叉神经痛以及神经病变分支比较明确的,笔者还结合采用一些破坏神经功能的治疗方法,如95%酒精注射,一般用量为0.5ml,注射在发病的神经干(先注射等量的局麻药),使神经组织变性乃至坏死,以阻断神经传导,达到治疗目的。(3)手术:经过上述各种治疗仍见效欠佳时,可进行手术治疗,如神经末稍撕脱术,多撕脱颏神经、眶下神经末稍。

  1.3 治疗结果 经治疗,71例患者中痊愈34例,进步28例,有效率为87.3%,有些患者经过二、三诊,每次服用中药2~4剂并结合相应的西医治疗即可获得好转和痊愈,计有39例;部分患者则要经过三、四诊,服用较多剂中药及结合西医治疗后方能达到应有疗效,计有23例。

  1.4 随访 笔者对上述经过常规疗程后均获得明显好转的62例,都进行了随访,见半年内未复发者55例(占88.7%),1年内未复发者50例(占80.6%),见2年内未复发者49例(占79.0%)。这些获得较好疗效者的一个共同点都是:治疗期间三叉神经痛的间隔时间逐渐延长、疼痛的程度逐渐减轻,每次阵痛的时间逐渐缩短。

  2 讨论

  患者的疼痛可以由于口腔或颜面部的任何刺激引起。本病以中、老年人多见。祖国医学称本病为面痛、眉棱痛。因其发作急速、迅猛异常,势如风雷之状,故也称面风头痛、雷头风、头风等。发作多为单侧性、故又称偏头风。祖国医学如《素问》、《证治准绳》、《张氏医通》、《疡医大全》等医书中,都对该病的病因、症状和体征有着不同程度的描述。 在前人所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近年来,通过对本病不断的深入实践及各种临床研究,发现本病病因较为复杂,多由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或痰浊,瘀血阻滞使经气逆而上发,也可由于肝阳上扰,气虚清阳不升,血虚脑髓失荣而引起。现代医学则把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指无明显致病因素而发生的三叉神经痛,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些研究则倾向于“中枢病变学说”、“周围病变学说”、“骨腔病灶学说”等。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由于机体内的其他病变压迫或侵犯三叉神经所致。有学者认为,三叉神经根周围有多支动脉,其动脉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原因[1] 。Cardner亦曾提出“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是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的假说,自其施行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以来,国内也相继开展了微血管减压术,许多学者也支持这一病因假说[2] 。另也有学者认为,三叉神经痛与血管硬化、微循环障碍有关[3] 。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颇多,除中医中药外,还有西药口服、局部封闭(如用无水乙醇、链霉素、VitB12 等)、手术(如三叉神经撕脱术、微血管减压术等)以及射频热凝术等。若单独长期采用某种治疗方法的话,多数病例易复发或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链霉素局部封闭虽然能抑制感觉神经末梢、缓解疼痛,但一年的复发率达36%[4] 。射频热凝术虽然疗效较好,但并发症也较多,如角膜麻痹、眼神经损伤以及术后的恶习呕吐、咀嚼无力、角膜反射消失、耳内不适感以及面部血肿等。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三叉神经痛,联系到既往的一些治疗方法,笔者体会到:如单纯用西医治疗虽见效快,但较难达到持久的或远期效果,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而单用中医药治疗虽疗效较持久,远期效果也较好,但见效慢。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则能取长补短,同时又可减少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 福,张奎启,李 牧.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的关系[J].口腔医学纵横杂志,2000,16(3):184-186.

  [2] 杨丽霞,贾文霄,李琛玮.3D-TSE序列在三叉神经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11):936-939.

  [3] 张军生,牛怀恩,张 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血压、血脂及全血粘度的检测[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0,16(2):79-80.

  [4] 周昌龙,郑 瑛,杨 红.链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1,15(4):27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