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组织移植修复口腔缺损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2-08 浏览次数:573次
作者:彭永兴 作者单位:湘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南湘乡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组织移植修复口腔缺损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0年2月我院采用自体组织移植修复口腔粘膜缺损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治疗后,56例患者痊愈42例,有效12例,失败2例,总有效率为96.4%。随访结果也良好。结论自体组织移植修复口腔缺损疗效与预后好,在口腔颌面缺损修复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自体组织移植 口腔缺损 修复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utologous tissue graft for repair of Oral muco-defect
PENG Yong-xi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Xiangxiang City,Hunan411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utologous tissue grafting method and effect of oral defec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May 2005 -2010 hospital on February with autologous tissue graft for repair of oral muco-defect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56 patients.Results After treatment, 42 patients were cured 56 cases, effective in 12 cases, failed in 2 case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4%. Follow-up results are good. Conclusions 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tissue repair of oral defects efficacy and prognosis is good, in the field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defects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Keywords: autogenous tissue grafting; oral muco-defect; repair
口腔缺损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问题,常用的修复方法是采用游离自体皮片移植或邻位黏膜瓣转移。2005年5月-2010年2月,我们收治56例口腔缺损患者,均采用自体组织移植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5年5月-2010年2月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口腔粘膜缺损患者56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0岁,平均46.5岁。缺损主要包括口腔粘膜疾病切除术后、软组织瘢痕、腭部多形性腺瘤及牙龈瘤切除术后等。缺损部位包括舌、颊部、口底、腭部、唇部等。
1.2 治疗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采用自体组织移植治疗,常规准备外科器械,切除器械、固定器械、显微镜、血管吻合器械等。术前全麻,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0.1mg,阿托品0.5 mg。麻醉满意后行颈部淋巴结清扫和原发灶切除并根据病变范围切除受累软组织和骨组织。根据缺损范围选择自体组织瓣来源,设计组织瓣;制备长度合适的血管蒂,组织瓣制备成功后即刻吻合血管或转移皮瓣来修复原发灶缺损,合理有效放置引流管,止血满意缝合手术切口。供区的缺损根据范围大小选择腹部或大腿部的游离皮瓣修补,对缺损少者可直接拉拢缝合。
1.3 判断标准
痊愈:自体组织移植完全成活;有效:自体组织移植成活面积大于缺损面积9O%;无效:自体组织移植没有成活。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56例患者痊愈42例,有效12例,失败2例,总有效率为96.4%。除2例失败外,其余患者治疗后拆除缝线见修复膜贴附于创面无脱落,可见斑点状红色组织浸润区,术后3周红润区逐渐扩大,最终连接成片,形成与口腔粘膜相近的组织。随访时间6个月-5年,观察周围组织无明显排异反应,软组织基底修复区质地稍韧于邻近组织,患者无不适主诉。2例患者术后血管危象,导致远端皮瓣 1/4 缺血性坏死,经抗炎治疗及局部冲洗换药后Ⅱ期愈合。
3 讨论
口腔缺损是指由于疾病或损伤等引起的器官畸形可组织缺损,故又称获得性畸形和缺损。引起本病的因素很多,如炎症、损伤、肿瘤、医源性损害等[1]。其修复的原则为:(1)早期修复:口腔缺损的修复主要是为了恢复缺损区正常外形。对保护创面,防止周围组织挛缩也起着一定作用。也有恢复部分功能的作用,手术后即戴上临时性修复体,不但有利于伤口愈合,对患者精神也起到安慰作用。(2)尽可能恢复生理功能:口腔缺损的修复应尽可能恢复咀嚼、语言、吞咽、吮吸等生理功能[2]。其中咀嚼功能的重建难度最大也最为重要,修复医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各种技术与材料。千方百计地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在恢复生理功能的基础上,再根据颌面部的具体情况,尽量恢复患者的面部外形,当功能修复与外形恢复之间有矛盾时,应以功能恢复为主。(3)尽可能恢复面部的正常外形:有时口腔缺损修复也能起到一些恢复功能的作用,但主要目的在于恢复外形[3]。除外部形态外,修复体表面颜色及透明度应力求自然,质地柔软,不能发光、发亮。修复体边缘应止于面部的自然凹或沟内,或止于正常解剖外形边界处,以便尽可能地隐蔽连接线。面部修复体经常露于外面,故能耐受阳光直晒和温度变化,不至于变色或褪色。外伤和手术损伤是造成口腔缺损的主要原因[4]。传统的修复方法有神经端端吻合、自身神经移植、异体神经移植、非神经组织移植等,其中自身神经移植被称为金标准。近来,组织工程技术应用于包括口腔颌面部神经在内的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研究,以人工神经代替自身神经移植,解决了自身神经移植存在的供体来源有限和供区感觉减退等问题[5]。人工神经主要由种子细胞、神经桥接材料、细胞外基质和神经营养因子组成。
口腔黏膜缺损修复主要采用局部转移黏膜瓣及断层皮片(STSG)等自体组织修复,血管化组织瓣移植目前已经步入了成熟期,而且将成为较大型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的主流。在本组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血管化组织瓣移植的方法。其优点为①抗感染能力强。②可以满足包括皮肤、肌等复合组织缺损一期整复的要求。③可以提供足够需求的组织量。④可以使供区位于身体的隐蔽部位,尽可能减少体表暴露区的继发性畸形。本组我们多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或腹直肌皮瓣,主要是因为二者供区隐蔽,手术简便,成功率高。本组患者采用自身组织移植治疗后,56例患者痊愈42例,有效12例,失败2例,有效率为96.4%。同时随访结果好,表明了自体组织移植修复口腔缺损的优越性。本组出现血管危象2例,发生静脉危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血管蒂的扭曲和挤压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因未能及时发现发生静脉危象,处理太晚而发生了皮瓣部分坏死。组织瓣血管危象80%以上发生在术后72h以内,因此在术后72h内必须密切观察。临床发现静脉危象的发生要远高于动脉危象的发生,且难被发觉,通常可采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查,或通过创缘涂布肝素液、针刺法观察渗血等方法加以鉴别,一旦发现组织瓣血管危象,应果断、积极地行手术探察,而不应等待观察。此外,制备皮瓣时还应操作轻柔,切取皮瓣时避免损伤真皮下层,否则导致皮瓣坏死;任意皮瓣切取时注意不要带有过多的皮下组织,否则易出现脂肪液化,影响愈合,并使受区臃肿。
同时在治疗前后要加强护理,术前应使患者了解由于手术原因,在术后颜面、卧位、气道、进食方式、交流方式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取得患者的配合。告知患者术后3-7天头部绝对平卧制动,勿侧卧,翻身,坐起。教会患者自我保护供区,防止破损并保持清洁。于手术前3日用3%双氧水及含有茶多酚的津岛漱口液漱口,每日3次,保持口腔的清洁状态,降低术后口腔感染几率。术前1日洁牙,以清除牙垢及牙菌斑,保持口腔清洁。严密观察皮瓣血运是术后护理的重点[6]。患者应每30min观察、记录1次,6h后每1h观察、记录1次,术后持续5-7d。术后72h,尤其是术后第1个24h是血管危象高发期。正常皮瓣应该是颜色红润,略带微黄,皮肤丰满而有弹性。若出现皮瓣颜色灰白或暗紫、皮温降低、质地变硬、粘连、皮纹消失、有胆显肿胀、毛细血管反应差,则提示有血管危象的可能,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术后要静脉滴注扩血管药物如盐酸罂粟碱、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通过输液与鼻饲保持足够血容量,并酌情给予镇痛剂和保温措施。同时口腔修复科医生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更要把握问题的关键,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应注意做到治疗与护理的相互配合及治病与防病的相互结合。
总之,自体组织移植修复口腔缺损疗效与预后好,在口腔颌面缺损修复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Sinha UK,Saadat D,Doherty CM ,et al. Use of AlloDerm implant to prevent frey syndrome after parotidectomy[J].Arch Facial Plast Surg,2003,5(2):109-112.
[2] 苏凤丽,娄清玲.常见老年口腔修复问题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07,6(9):112.
[3] 潘小波.老年口腔修复现状[J].广西医学,2006,28(3):323.
[4] 陈林林,谭伟兵,李群,等.颈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1O):123-125.
[5] 李建虎,孙沫逸,张圃,等.颈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J].现代肿瘤医学,2007(2):163-165.
[6] 谭秉谦,蔡德良.诊所工作经验系列谈口腔设备及材料,2006,4(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