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视差定位投照角度的优化
发表时间:2010-12-06 浏览次数:520次
作者:贾淑娟 古向生 陈坤 郑军华 崔敏毅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 广东湛江 524001;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广东广州 518000
【摘要】寻找视差定位法球管水平最佳的倾斜角度。 方法:选文献报道与预实验得出的15°、25°及35°水平投照角度对以颅骨标本模拟的埋伏多生牙进行投照,所得的结果用双盲法阅片比较分析。 结果:球管水平倾斜投照角度为25°所摄得的影像质量高于以15°及35°所摄得的影像质量(P<0.01)。结论:用视差定位法为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作定位投照与诊断时,X线球管水平倾斜角度选25°最为合适。
【关键词】 埋伏多生牙;平行方法;X线
视差定位法属平行方法(也称球管/影像移动法、Clark's法则或Richards颊侧物体原则)的一种,其通过水平向移动球管投照来定位埋伏牙。自1910年Clark[1] 将该技术引入牙科领域以来,这种定位方法在上颌前部埋伏牙的定位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是埋伏多生牙定位的首选方法。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利用牙科X线机即可做到,简单方便。到目前为止,视差定位法(包括其投照技术和诊断要点)已为多数人所了解,但对该法所用的投照角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他们提出的投照角度由5°~30°不等[17]。可见在临床应用中投照角度变化较大,有时会造成临床医技人员无所适从或出现因投照角度欠佳而致多次重复投照的情况,因而有必要找到合适的投照角度,以使该法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设备与材料
SIRONA牙科X线机1部(7mA,60kV,德国西门子公司产);牙科X线胶片300张(3cm×4cm,柯达D速片);头颅骨标本3具(汉族,年龄18~25岁);DURR DENTAC XR24型自动冲片机1台(德国杜尔公司产);自动冲片机套装机洗药水(广州科艺公司产);双联X线片观片灯1台(汕头裕嘉公司产);离体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50个(术后标本)。
1.2 实验方法
1.2.1 模拟“埋伏多生牙”的分组 模拟临床上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的生长部位,在颅骨标本的上颌中切牙区唇、腭侧骨板定点描画以植入多生牙,共分为4组:(1)唇侧单个多生牙组——单个离体多生牙植于右上中切牙牙根之唇侧;(2)腭侧单个多生牙组——单个离体多生牙植于右上中切牙之腭侧;(3)牙弓内多生牙组——单个离体多生牙植于牙弓内,上颌两个中切牙的牙根之间;(4)腭侧两个多生牙组——两个离体多生牙植于中切牙腭侧(图1)。上述4组,每组3例(即3具标本重复使用)。
图1 颅骨标本模拟植入腭侧埋伏多生牙(略)
1.2.2 颅骨标本内多生牙的植入与固定 在成人颅骨标本上,以装有金刚砂钻头的慢速电钻去除其上颌前部中切牙牙根的唇侧、腭侧或中切牙牙根之间的部分骨板,然后按上述描画位置,在中切牙牙根的唇侧、腭侧及中切牙牙根之间,按倒置生长方向植入离体多生牙1~2个,以“502”万能胶水粘固固定。
1.2.3 X线球管水平投照角度的选择 根据文献[26]记载与预实验结果,选择可产生影像合理位移而又不会造成影像失真的25°水平倾斜角及其±10°之角度变化值(即15°、25°、35°)进行模拟实验研究。
1.2.4 视差定位法投照角度的筛选及优化 由技师甲将上述植入骨内埋伏多生牙的颅骨标本固定于摄片台上,在多生牙相应区域的腭侧安放X线胶片,胶带纸固定。将X线球管的垂直投照角度定为42°,水平角度定为0°,曝光时间0.1s,模仿该区多生牙的检查投照方法拍摄第一张X线片,然后再于原位放置第二张胶片,水平移动X线球管并使之向近中分别倾斜15°、25°、35°投照(图2),最后将上述每组的第一与第二张胶片以相同条件冲洗。由于临床多生牙多位于牙列腭侧,本文对腭侧多生牙组三种角度各投照12例;唇侧多生牙组三种角度各投照6例;牙弓内多生牙组三种角度各投照6例。技师乙重复上述投照,则每种角度投照总例数共计24例。
A:球管垂直角42°,水平角0°投照第一张片;B:球管左→右倾15°投照第二张片。
图2 视差定位法角度筛选实验(略)
1.2.5 影像质量评判标准 将所照得的根尖定位片按以下两项标准衡量:(1)水平向倾斜球管拍摄的第二张照片与第一张照片相比较,标记牙与多生牙的相对位置须有明显移动(>1mm);(2)与第一张照片对比,第二张照片上标记牙与多生牙在相对距离有移动的情况下,牙齿形态基本不变形失真而且牙齿影像不应移出照片范围之外。符合上述两项的照片定为“优片”,否则定为“劣片” (图3)。
A:0°角;B:15°多生牙与标记牙相对位移量少,定位诊断困难,为“劣片”;C:球管水平角调整为25°后,标记牙左上中切牙向近中侧移动的幅度明显大于多生牙(腭侧埋伏),图像清晰无失真,为“优片”。
图3 视差定位法角度筛选实验X线图(略)
1.2.6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15°与25°两组水平投照角度影像质量比较(表1)
表1 15°与25°投照角影像质量比较(略)
(1)vs(2),χ2=12.3000,,P<0.01
2.2 25°与35°两组水平投照角度影像质量比较(表2)
表2 25°与35°投照角影像质量比较(略)
(1)vs(2),χ2=14.2611,,P<0.01
3 讨论
3.1 视差定位法的实用性与应用原理
视差定位法自1910年被引入牙科领域以来,在临床上颇受重视,在埋伏牙定位中常作为首选方法。它属于平行定位法中的一种。由于其在阅片定位时适宜的参照点是牙根的轮廓或根管[8],所以影像相对位移的判读较直观和明确,定位准确率高。曾有学者报道这种方法可精确定位92%的埋伏尖牙[9]。
视差定位法中,通常采用两张根尖片来定位[10]。即在保持受检者上颌前部位置恒定的前提下,在相同位置移动X线源先后拍摄两张根尖片,然后再根据这两张根尖片上影像的相对位移来分析判断多生牙与标记牙的位置关系。其阅片与定位原则是:多生牙影像移动方向与球管移动方向相同位于腭侧;相反多生牙则位于唇侧;此外,如果多生牙牙冠影像的移动方向与球管移动方向相同,而其牙根影像的移动方向与球管移动方向相反,则多生牙位于牙弓内。再者,如果多生牙影像在球管移动的情况下没什么变化或移动度非常小,则表明多生牙位于牙弓内或靠近牙弓[1112]。国内邹兆菊等[13]多根据球管倾斜时X线束的射出方向与影像移动的变化来分析埋伏牙,认为随着X线源的移动,每一点均有两个投影,移动幅度比较大的点,距X线源近,距胶片远。根据这个原理,如果埋伏牙的移动度大于标记牙的移动度,则位于标记牙的唇侧,因其离X线源较近,而距胶片较远;反之则位于标记牙的腭侧。以上两种原理虽描述不同,但其原则是一致的,而且我们经过比较认为后者(邹兆菊)的理论在读片分析时更加方便和清晰明了。
3.2 视差定位法投照角度的优化
在视差定位过程中,有两种距离很重要:(1)埋伏牙和标记牙之间的距离;(2)X线球管移动的距离。若埋伏牙和标记牙之间的距离越大,则随着X线球管的移动,埋伏牙影像移动的距离也越大,此时定位相对容易。由于埋伏牙与标记牙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因而X线球管移动距离越大则牙齿影像移动度也增大[1,12]。本文结果表明:在标记牙与多生牙距离固定的情况下,球管水平向移动小于15°角投照来定位多生牙时,除非多生牙与标记牙的唇腭向距离很大,否则其重叠度拉开不明显,难以依据其移动的幅度而做出正确的定位诊断,因而球管水平向移动小于15°角投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取的;另外球管水平角度大于35°角投照时,多生牙与标记牙的相对位移虽较大,但大部分牙齿图像会被拉长、变形而无法诊断;X线球管水平向倾斜25°角投照成功率最高,此时照片图像位移合适且失真度小,最清晰和利于结果的分析。但以25°投照的24例中也有4例出现“劣片”,究其原因是由于该个别埋伏多生牙的长轴原已“倾斜”较大而造成球管倾斜投照后影像拉长失真所致,此种情况只需适当减少球管倾斜角度(至20°左右)便可克服。
【参考文献】
[1]CLARK C A. A method of ascertain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unerupted teeth by means of film radiographs[J]. Proc R Soc Med Odontol Sectn,1910,3:8790.
[2]古向生,赵继刚,崔敏毅,等. 骨埋伏正中牙的临床表现与X线征象研究[J].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2,3(10):57.
[3]郝新河.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定位及手术进路[J]. 上海口腔医学, 2003,12(5):394395.
[4]李小洋,朱绍平. 埋伏牙定位片投照方法的对比观察[J]. 山东医药, 1999,39(12):55.
[5]许明富. 两片法在阻生或埋伏上颌前牙定位中的作用[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2(3):115.
[6]龙学辉. 儿童替牙期埋伏多生牙的诊断定位及拔除研究[J]. 口腔医学研究, 2003,19(6):493495.
[7]SMITH NJD. Dental radiography[M]. St Louis: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80: 116121.
[8]JACBOS S G. Localization of the unerupted maxillary canine: How to and when to[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9,115(3):314322.
[9]ERICSON S,KUROL J.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 of ectopically erupting maxillary canines[J]. 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1987,91(6):483492.
[10]GOAZ P W, WHITE S C. Oral radiology: principles and interpretation[M].3rd ed. St Louis: Mosby,1994: 102105.
[11]MITCHELL L. Supernumerary teeth[J]. Dent Update, 1989,16(2):6566.
[12]JACBOS S G. Localisation of the unerupted maxillary canine: further observations[J]. Aust Orthod J,1988,10(4):247251.
[13]邹兆菊,马绪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