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教授从毒论治慢性肾功能不全
发表时间:2012-02-22 浏览次数:750次
作者:宋永亮,孙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中医院 苏州
【摘要】孙伟教授认为慢性肾衰以虚为本,“瘀、毒”病机贯穿本病始终,解毒、抗毒、排毒三法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抑制肾脏纤维化及硬化的进程。
【关键词】 慢性肾病,解毒,抗毒,排毒
Abstract: We may exploit thought and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through introducing Professor Sunwe treating chronic nephropathy experience.
Key words: chronic nephropathy;detoxification;antitoxic;discharge toxification;Sunwei
慢性肾衰(CRF)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产生一系列终末期肾病的综合症候群,是慢性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病情复杂多变而且危重,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且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孙师认为慢性肾衰以虚为本,“瘀、毒”病机贯穿本病始终。毒邪在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毒邪贯穿了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整个过程,而毒之为病,当以解毒为第一要义[12]。由于形成内毒的病因及种类不同,因此解毒的方法及内容就各不相同。具体而言有排毒法、解毒法和抗毒法等之分。同时要兼顾虚、瘀、湿。因而孙伟教授总结出益肾清利活血治疗肾病之大法,益肾即为提高正气,抵抗毒邪,清利即为清利解毒,从而使毒化解,活血通便即为排毒,使毒有去路[3]。三法合用相得益彰。
1 排毒法
排毒就是针对毒的部位,因势利导,给毒邪以出路,泄毒于外。临床上主要采用泄腠理、利小便、通大便三法。
1.1 泄腠理
孙师[4]认为使用本法的目的并不在于发汗,而在于通过微汗或调和营卫、疏泄腠理,使“毒邪”由深出浅,从皮毛、汗孔排除,使外感之风、寒、湿、热及内蕴之水湿诸邪随之透出,同时还能调畅气机,改善肺卫郁遏不畅之状态,以使肺能“朝百脉、通调水道”。针对不同病因,例如外感风邪导致的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伴风热者咽喉红肿疼痛,伴风寒者恶寒咳喘,常予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选方越婢加术汤。咽喉红肿疼痛者加用牛蒡子、射干、桔梗疏风散热利咽,风热伤阴者加用玄参、麦冬。有些肾病患者常常是身发疮痍,加重了肾病发作,孙师常采用益肾清利活血基础上加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解表祛毒,对于疮痍时间较长,脓疱不溃者加用大剂量黄芪清透解毒,对于肾病合并有风湿性关节炎者,患者关节疼痛较明显,孙师常加用青风藤、络石藤祛风除湿解毒。上肢关节疼痛者加用羌活,下肢关节疼痛者加用独活。
1.2 利小便
本法选用具有疏通利尿作用的药物,使毒邪随小便而排除体外,值得注意的是肾间质纤维化以虚为本,本虚致标实,不可一味分利攻逐,应在培补肾元、健脾益气等补虚治本的基础上予以利尿,否则肾与膀胱之气化不利非但小便难排,反而更伤肾本。孙师常采用生黄芪、党参、炒白术、怀山药健脾益气,肾阳虚常选用平补肾阳之品杜仲、桑寄生、菟丝子,肾阴虚常选用旱莲草、女贞子、怀牛膝、山萸肉,水肿患者常采用车前子、白茅根、玉米须利尿消肿排毒。
1.3 通大便
《内经》云:“魄门亦为五脏使,使水谷不得久藏”。肠道为六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大便不可久留在肠道,必须及时排出,以利于毒素的排出。肾衰患者通过服用益肾活血清利中药增加大便量,达到每日大便2~3次,便质较薄但成形为最佳,减少食物残渣在肠道停留的时间,促进肠道代偿功能,从而达到减少肠源性毒素的生成,增加其排泄,降低体内毒素水平的目的,进而减少尿毒症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及恶化。
2 解毒法
在肾间质纤维化病变过程中,毒邪多与痰湿、瘀血夹杂,因此祛除瘀血痰湿可以使毒少依附,避免兼夹为患。化痰解毒常用牡蛎、海藻、昆布、龙骨等化痰软坚之品,孙师[3]常在肾病后期,尤其是FSGS常使用昆布、海藻软坚散结,并配合玉米须、丝瓜络通络之药而达到肾络通畅。化湿解毒常用姜半夏、土茯苓、川朴花、制苍术、绵茵陈、藿香、佩兰。活血化瘀解毒则用紫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广郁金、莪术、炒当归等。熄风解毒则常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蒺藜等。此外毒邪致病多呈火热证候,清热解毒法亦不可少,清热解毒法能解外源性之毒—细菌、病毒、内毒素,还能解内源性之毒—氧自由基、炎症介质和组织因子,可选用黄芩、六月雪、鱼腥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青风藤等。
3 抗毒法
抗毒即是扶助正气,孙师在治疗肾病时特别强调抗毒,增强体质、调理脏腑的阴阳气血,提高机体脏腑的机能抵抗毒邪损伤,这是治未病和既病防变的重要举措。《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肾为先天之本,肾不亏虚,人体也就筋骨坚强,耳聪目明,不易患病。孙伟教授在治疗肾病过程中强调益肾为关键,强调使用生黄芪、太子参。黄芪味甘,微温,归肺脾经,入气分,可升可降。《药性论》黄芪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汤液本草》云:“黄芪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孙师认为肾病患者病史较长,在补益肾阴时切不可用过于滋腻之品如阿胶、龟板、鳖甲,否则会滋腻碍脾,此二药合用健脾而不燥,滋肾而不腻,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益气养阴而无助热之嫌。肾气阴不亏,则人体的抗毒能力就增强。孙师通过长期观察,宏观上尿毒症患者后期常会出现舌淡、面色苍白、怕冷、腰膝酸软之象,孙师常在清利活血的基础上加用仙灵脾、菟丝子补益肾阳,仙灵脾、菟丝子性微温,味辛甘,归肝肾脾经,气和性缓,能浮能沉,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健脾固阳。用之入肾,善补而不峻,益阴而固阳。
总之毒邪贯穿于肾脏纤维化及硬化的始终,解毒、抗毒、排毒三法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抑制肾脏纤维化及硬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孙伟.湿热之邪在慢性肾炎进展中的作用[J]. 江苏中医药,2006,27(6):67.
[2]朱莺,孙伟.孙伟治疗慢性肾炎对药应用经验撷菁[J].辽宁中医杂志, 2007,34(5):564565.
[3]孙伟.泄浊之品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治疗中的应用[J].江苏中医药,2007,39(7):78.
[4]孙伟.实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