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口腔医学》

颧骨颧弓骨折5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9-15  浏览次数:473次

  作者:颜学忠, 周贤琼, 颜学弟 作者单位:(竹溪县人民医院口腔科,湖北 十堰 442300)

  【关键词】 颧骨颧弓;骨折;内固定;复位

  颧骨颧弓骨折约占颌面外伤的20%~30%,以往多采用单纯复位加填塞及钢丝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但存在复位不充分,复位后固定强度差容易回缩移位或受压移位等缺点。近年来由于微型钛板的出现,多倾向于根据骨折复位的稳定度进行单纯复位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我院自1997年-2008年共收治50例颧骨颧弓骨折患者,现对其治疗方法和手术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男37例,女13例。年龄16~59岁,平均35岁。均摄X线华氏位片及颌面部CT检查,近7年来引入CT三维重建技术使诊断更加直观明确。

  1.2 骨折分类

  根据Kinght对颧骨颧弓骨折的分类方法[1]:Ⅰ类骨折为无明显移位骨折,由于不需要手术治疗,不属于本研究范围,Ⅱ类11人,Ⅲ类19人,Ⅳ类7人,Ⅴ类7人,Ⅵ类6人。

  1.3 治疗方法

  50例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Ⅱ类骨折患者采用闭合性复位法,其中口腔前庭沟切口3例,颞部切口8例。7例Ⅴ类骨折采用眉弓和睑缘下皮肤切口复位后微型钛板固定。其他患者采取头皮冠状切口或半冠状切口配合口腔前庭沟切口和睑缘下皮肤切口复位后微型钛板固定。伴张口受限者术后2周行张口练习。

  2 结果

  50例患者于术后10月~1年回访,全部患者面部外形均满意,对称度理想。因切口位置隐蔽,面部无明显瘢痕。术后患者开口度正常,除11例患者诉术后额部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麻木外,无一例出现面神经瘫痪及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颧骨颧弓骨折患者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颌面部的正常形态和功能,术中应正确处理已移位的颧骨,使其对面部软组织的支持作用恢复,同时解除对下颌骨缘突在张闭口运动中的障碍,使眼眶的容积和位置恢复正常,使可能受压的眶下神经解除压力。在治疗中对其适应症的选择非常重要,对Ⅰ类骨折,因骨折线错位不明显,对面部外形和功能的影响较小,可以不予手术治疗。对其它几类患者均应通过手术使错位骨块复位,并根据骨折复位后的稳定程度选择是否行钛板固定以及固定的位置和数量,例如:对单纯的颧弓“M”型骨折,经颞部入路引导骨折段复位后多能保持稳定而不需要钛板固定。对颧骨骨折向内下移位时,多行颧弓、颧牙槽嵴、颧额缝和眶下缘四处钛板固定;而对颧骨向外移位的骨折,一般情况下可减少眶下缘的固定。对颧骨体的复杂骨折,体部的复位和固定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术中不能结合患者的骨折类型进行稳定的固位,术后因咀嚼肌的影响将使骨折块发生移位。骨折确诊后尽早手术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愈合,伤口24 h内因创伤部位尚未明显肿胀,可行急诊手术,也可在受伤5 d后面部肿胀消退再行手术。本组有两例伤后30 d、40 d转入我院的,在术中将骨断端中机化组织和骨痂彻底清除干净,也得到了较好的形态和功能恢复。

  以前对颧骨颧弓骨折多采用在骨折部做小切口暴露复位后钢丝固定。因手术暴露较差,复位效果差,钢丝固定不牢造成骨折再错位。在上颌窦中填塞碘仿纱条支撑的方法现今已被否定。颧骨颧弓骨折因受力部位不同,颧骨移位的方向也不同,单纯颧弓“M”型骨折,一般经颞部或口内探入骨膜剥离器撬起复位。其它类型的颧骨颧弓骨折,大都行头皮冠状切口结合口内及眶下切口,很好的暴露颧骨体及其四个突起,复位后一定要遵守颧骨骨折至少应三点复位固定的原则,其中颧弓及颧牙槽嵴作为垂直和水平支柱是固定中必需的两点[2]。

  以往的文献提示头皮冠状切口也有一些并发症的发生[3-4]。主要的并发症有:面神经损伤、脱发、头皮下血肿、感染、皮肤麻木、角膜损伤及颞窝凹陷等。本组仅11例出现额部皮肤麻木,其余并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我们认为,术者对头皮冠状切口手术层次的掌握及术中术后的处理,对于并发症的发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翻起头皮瓣时,避免使用电刀,到达额部发际处,要切开骨膜,在骨膜下翻瓣显露颧额缝;冠状切口的侧向解剖应严格限于颞腱膜的浅面、颞浅筋膜的深面进行,因为面神经额支在颞浅筋膜的表面经过,否则有可能损伤[5]。有人认为,为确保面神经额支不受损伤,可在颧弓上方1.5~2 cm处切开颞深筋膜的浅面及颞浅脂肪垫,向下分离显露颧弓缘,这样,不仅在解剖平面上避免了面神经额支的损伤,同时神经受到筋膜和脂肪垫的双重保护,减少翻开和牵拉皮瓣时对神经的损伤[6]。在切开颧弓及颧骨骨膜时,一定要在颧弓上缘的内侧切开,采取以上步骤,完全可以避免面神经损伤、脱发等并发症的发生。术毕,要认真冲洗、彻底止血,局部加压包扎2~3 d,可以有效地预防头皮下血肿、感染等发生。

  【参考文献】

  [1]Knight JS,North JF.The classification of malar fractures: an analysis of displacement as a guide to treatment[J].Br J Plast Surg,1961,13:325-329.

  [2]王昭领,黄迪炎,李东临,等.颧骨复合体骨折三点固定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5,21(2):203-205.

  [3]Honig JF,Merten HA.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treatment of zygomatic arch fractures in the clinical setting[J].J Craniofac Surg,2004,15(6):986-989.

  [4]Czerwinski M,Ma S,Williams HB.Zygomatic arch deformation: an anatomic and clinical study[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8,66(11):2 322-2 329.

  [5]张清彬,东耀峻,李祖兵,等.头皮冠状切口整复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2):136-137.

  [6]夏德林,归 来,张智勇,等.头皮冠状切口并发症分析及防治[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21(4):255-25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