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I类拔牙与非拔牙病例牙弓宽度变化的对比研究
发表时间:2010-08-25 浏览次数:430次
作者:袁元 作者单位:朝阳市中心医院正畸科,辽宁 朝阳 122000
【关键词】 安氏I类拔牙
国内外许多研究[1]报道了拔牙与非拔牙正畸治疗后,保持尖牙与磨牙区一定宽度与稳定性有关。本研究选取安氏I类病例通过拔牙、非拔牙、非拔牙扩弓方法进行矫治,探讨其牙弓宽度的变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本选择 选取2002~2005年来我院门诊正畸科治疗患者的石膏模型80例,拔牙组30例,年龄(14.58±2.56)岁,女18例,男12例,拥挤度上颌(6.8±2.9)mm,下颌(6.2±2.7)mm。非拔牙组50例,年龄(13.82±2.45)岁,拥挤度上颌(4.2±2.8)mm,下颌(2.5±3.2)mm。其中15例牙弓略窄的患者采用四眼圈簧扩弓矫治。所有病例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矫治,病例符合以下标准:(1)所有病人为骨性I类错牙合;(2)治疗前所有病人为恒牙列,没有任何缺失恒牙或先天缺牙;(3)所有病例以前未进行过正畸治疗;(4)所有拔牙病人拔第一双尖牙。
1.2 模型测量 所有模型由笔者用双脚规和直尺测量,精确到0.01mm。牙弓前段的宽度用两侧尖牙牙尖之间的宽度代表,牙弓后部宽度以第一磨牙中央窝之间的距离表示。所有模型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1.3 方法 测量所有模型治疗前后上下牙弓尖牙间宽度和磨牙间宽度,比较治疗前的牙弓宽度和治疗后的牙弓宽度,以及前后宽度变化的对比。全部测量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三组之间用oneway-AVONA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比较采用SNK检验。
2 结果
拔牙、非拔牙、四眼圈簧扩弓三种方法在治疗前上下尖牙间磨牙间牙弓宽度无统计学差异。而上磨牙间宽度有差异。矫治后上下尖牙间宽度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矫治后三组间上下磨牙间宽度变化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2。
表1 治疗前上下牙弓尖牙间、磨牙间的宽度(略)
表2 治疗后上下牙弓尖牙间、磨牙间的宽度(略)
3 讨论
正畸治疗后保持上下牙弓牙合关系的稳定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再完美的矫治设计与治疗。若不能使矫治结果保持长期稳定,都是失败的。Litter Mcreynolds Ricketts[2]等人发表了正畸疗效果保持的研究,随访10年拔牙与非拔牙病例有的稳定指数。采用拔牙、非拔牙、非拔牙四眼圈簧扩弓三种矫治方法,比较牙弓宽度的变化及稳定性。发现治疗后尖牙宽度都有显著性增宽,拔牙组尖牙向远中,颊侧移动,造成上下颌尖牙增宽分别为(1.67±1.51)mm(1.63±0.69)mm,非拔牙组增宽上下为(0.90±0.59)mm(1.02±1.01)mm,扩弓组增宽为(1.31±1.38)mm(0.12±0.11)mm,主要是通过扩宽前段牙弓宽度解除拥挤问题。但矫治后三组之间上下尖牙宽度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对于保持前牙段的稳定性都没有差异。非手术患者矫治,拔牙与否主要根据其主诉,矢状骨面型,垂直骨面型,拥挤度,牙弓形态,下切牙的位置,软组织侧貌来 决定。拔牙组上下磨牙牙弓宽度减小了(-2.44±2.36)mm, (-1.12±1.11)mm,下磨牙宽度变化与治疗前比有显著性差异,非拔牙组上下宽度增加了(1.45±1.21)mm ,(0.59±0.56)mm,扩弓组增加了(3.03±2.01)mm, (0.8±0.01)mm,两组治疗后的磨牙宽度相比有显著性变异。Boley[3] Muge Aksu[4]等人的研究发现在拔除四个双尖牙病例中,上下尖牙宽度增大,上下磨牙宽度减小,与本研究一致。而Fulya lsik,Korkmaz Sayinsu[5]等采用拔牙非拔牙RME方法研究也发现三种方法矫治后上尖牙间宽度变化无差异。
本研究还发现与上颌快速扩弓器相比,四眼圈簧扩弓力量比较柔和,近于生理动度,扩弓后更稳定、更舒适、更简单,不需要经常加力。矫治后尖牙间宽度易复发,而磨牙区相对稳定。
【参考文献】
[1] 魏松,傅民魁.亚历山大矫治技术减数矫治的稳定性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40(4):271-274.
[2] Litter Rm.Stability and relapse of dental arch alignment[J].Br J Orthod,1990,17:235-241.
[3] Boley JC, MarkJA,Sachdeva RC,et al.Longterm stability of Class I premolar extraction treatment[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3,124:277-287.
[4] Muge Aksu, Iiken Kocadereli. Arch witdth changes in extraction and nonextraction treatment in Class I patients[J].Angle Orthod,2005,75(6):948-952.
[5] Fulya lsik,Kormaz Sayinsu,Didem Nalbantgil,et al.A comparritive study of dentalarch widths:extraction and non-extraction treatment[J].Eur J Orthod ,2005, 27: 58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