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口腔医学》

下颌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诊断(附6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0-05-20  浏览次数:558次

  作者:张伟强 李方利 陈英 作者单位: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 310009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关键词】 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骨端,而发生于下颌骨者较少见[1]。作者收集1964至2007年期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下颌骨巨细胞瘤6例,对其影像学特点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中男2例,女4例;年龄17~35岁(<20岁2例,>30岁4例,平均27岁)。以下颌骨区局部肿块而就诊。病程20d~6年,平均23个月,肿块渐进性增大。临床症状:下唇麻木2例,口水外溢、口斜、眼睛不能紧闭1例,伴发下颌骨骨髓炎1例。体检:发生于右侧4例、左侧2例;下颌骨角部3例、角部及升支2例、体部1例;肿块大小约1.8cm×2.5cm~5.5cm×7.8cm。肿块质硬,局部无压痛。

  1.2 方法

  6例均摄下颌骨正斜位片,其中1例同时口腔全景摄影及CT平扫。

  2 结果

  2.1 X线表现

  骨质破坏区形态呈卵圆形4例,椭圆形1例,边界清楚 ,无硬化边缘;地图样1例,边界不清。骨质破坏区内均无钙化,内无分隔5例,局部有分隔,呈网格状1例;密度不均3例,骨质破坏区内有斑片状更低密度区。轻度膨胀3例,表现为皮质受压变薄,呈波浪状改变,以下壁、外侧壁明显;明显膨胀2例,表现为皮质变薄呈蛋壳样,部分皮质中断、不连续;无明显膨胀1例,该例病灶边界不清,外侧壁及下壁破坏消失。伴发下颌骨骨髓炎1例,邻近下颌骨骨质增生硬化,局部软组织肿胀。邻近牙槽突骨质吸收3例。

  2.2 CT表现

  CT平扫1例。先作X线摄片,示右侧下颌骨角部见卵圆形骨质破坏区,密度均匀,轻度膨胀,下缘皮质变薄,皮质完整。然后CT扫描,示下颌骨内外侧壁皮质破坏、消失,内见一肿块,呈液液平面,上半部密度低,CT值20Hu,下半部密度高,CT值36Hu,向内外生长,边界清楚。见图1。

  2.3 手术所见及病理

  骨皮质完整2例,肿块质脆、易碎,病理报告均为巨细胞瘤I 级。骨壁破坏4例,其中肿块表面有包膜、界限清楚3例,瘤内出血、囊变、坏死,病理检查为巨细胞瘤I 级2例、II级1例;肿块境界不清1例,内容物为糜烂、肉芽状组织及黑褐色液体,病理为巨细胞瘤II~III级。

  3 讨论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约占75%~90%,是一种常见的具有侵袭性的原发性骨肿瘤[2,3],好发于20~40岁。国内学者认为颌骨真正的巨细胞瘤少见,有人统计颌骨巨细胞瘤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0.2%[4],在除牙源性肿瘤之外的颌骨肿瘤中,位骨瘤、骨癌之后,居第3位[5]。

  下颌骨巨细胞瘤具有长骨巨细胞瘤一般影像学表现: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性改变,破坏区内无钙化,边缘无硬化等特点,X线片还具有以下特点:(1)发病部位多见于下颌骨角部,肿瘤较大时累及下颌骨升支,下颌骨体部较少见,病灶形态较规则,多呈卵圆形;(2)骨质破坏区分隔较少见,本组6例中仅有1例局部有分隔,骨质破坏区内有斑片状更低密度区,代表肿瘤内囊变、坏死;(3)皮质受压变薄、中断、消失,以下颌骨的下壁及外侧壁明显,骨皮质变薄,边缘呈波浪状改变,常无软组织肿块;(4)骨质破坏区膨胀程度可能与病程长短及肿瘤侵袭性程度有关,本组病例病程<1年,膨胀程度轻,>2年,膨胀明显,1例巨细胞瘤II~III级骨质破坏区无明显膨胀;(5)骨质破坏边缘骨皮质及骨壳不完整,软组织肿块,以上2种征象在长骨巨细胞瘤诊断中被认为具有恶性倾向,但在下颌骨中并非如此。本组4例骨皮质破坏,1例伴有软组织肿块,病理报告巨细胞瘤I级2例、II级1例、II~III级1例。这可能与下颌骨皮质较薄,易被肿瘤破坏有关。

  CT诊断下颌骨巨细胞瘤较X线平片具有更多优越性,能清楚显示平片难以显示的征象,容易发现骨壳有无中断、缺损,肿瘤周围有无软组织肿块,骨巨细胞瘤基质富含血供,易出血、囊变,CT可显示病灶内软组织密度不均。本组1例平片显示皮质完整,而CT检查不仅发现内、外侧壁骨质破坏、缺损,而且显示肿块向外生长,清楚显示液液平面。CT多平面三维重建更能显示肿瘤的全貌及与周围的关系,对病变分析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组病例未作MRI检查。MRI对于显示骨皮质的破坏、骨嵴方面不如CT[6],MRI容易发现肿瘤内出血、坏死、囊变。 骨巨细胞瘤的MRI信号改变可以反映一定病理基础,T1WI、T2WI中等信号代表肿瘤实质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区为坏死、囊变区,T1WI、T2WI均为低信号区为含铁血黄素沉着所致,出血信号与出血时间有关,液液平面为出血性坏死物质的沉淀分层。

  本组2例术前误诊为造釉细胞瘤,1例误诊为恶性肿瘤。影像上主要与造釉细胞瘤鉴别。造釉细胞瘤占颌骨牙源性肿瘤63.1%[7],肿瘤生长缓慢,肿瘤腔内常有间隔呈多房形,分房大小不一,少数可呈蜂窝状,边缘分叶状切迹及硬化边缘,瘤内含牙或发育不全的牙齿,肿瘤较大时形态常不规则。巨细胞瘤肿瘤形态较规则,多呈卵圆形,分隔少见,无硬化边缘,瘤内无含牙或发育不全的牙齿,肿瘤内出血、坏死常见。在鉴别诊断时需注意牙槽突骨质吸收这一征象不能作为二者鉴别依据,当巨细胞瘤较大时,向上生长邻近牙槽突时,也会引起牙槽突压迫性骨质吸收。

  【参考文献】

  1 Quick CA. Giant cell tumor of the maxillary in children.Layngoscope,1980,90(5):784~791.

  2 王玉凯.骨肿瘤X 线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139~141.

  3 龚向阳,杨光钊,张德钧,等.骨巨细胞瘤CT征象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12):895~897.

  4 陈秉昭.颅面骨巨细胞瘤(附9例报告).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7,14(2):99~100.

  5 陈秉昭,牛梦勇.1817例口腔颌面肿瘤临床病理分析.河北医学院学报,1995,16(4):218~220.

  6 Breitenseher M,Dominkus M,Scharitzer M,et al.Diagnostic imaging of giant cell tumor.Radiologe,2001,41(7):568.

  7 卢光明,陈君坤.CT诊断与鉴别诊断.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8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