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口腔医学》

近中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情况与其倾斜角度的关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0-03-16  浏览次数:595次

作者:夏永华 尚姝环 李成章

  [摘要]  目的:3年随防观察近中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情况与其倾斜角度的关系。方法:72名在校本科生,年龄18~20岁,共108颗近中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研究开始和观察3年后分别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检查下颌第三磨牙倾斜程度和萌出水平。结果:在3年观察结束时,71.4%(30/42)最初倾斜角度在5°~10°之间的下颌第三磨牙变为直立。33.3%(6/18)最初倾斜角度在15°~20°之间的下颌第三磨牙变为直立。25%(3/12)最初倾斜角度在25°~30°之间的下颌第三磨牙变为直立。最初倾斜角度在35°及以上的下颌第三磨牙没有一颗变为直立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倾斜的角度来预测第三磨牙日后的萌出状况。有些近中阻生,倾斜角度小于35°的下颌第三磨牙经过一定时间是有可能完全萌出而不必预防性拔除的。

  [关键词]  近中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  阻生角度  萌出水平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gular Position and Eruption Status of Mesially 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XIA Yong-hua, SHANG Shu-huan, LI Cheng-zhang.

  School of Stomatology,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Abstract]Objective: To measure changes in angular position and eruption status of mesially 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M3) during 3-year follow-up period. Method: Standardized panoramic radiographs were taken at the start and at the end of 3 years’ study for seventy two college students (their ages were from 18 to 20). Angulation and degree of impaction of M3 were determined by their sagittal relationships to the adjacent second molars. One hundred and eight impacted M3 were either partially erupted or unerupted. Results: After 3 years, the proportion of M3 that became upright (zero tilt) was 71.4% (30/42) with initial angulations of 5 to 10 degrees, 33.3(6/18) with initial angulations of 15 to 20 degrees, and 25% (3/12) with initial angulations of 25 to 30 degrees. None of the M3 originally presented at 35 degrees or more became upright.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angular position of M3, its eruption status could be forecasted to some extent.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mesially impacted mandibular M3 with initial angulations less than 35 degrees could change their angulation and become fully erupted. It is not necessary to prophylactically remove all 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Key words]  Mesially 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Angular position  Eruption status

  下颌第三磨牙常发生阻生,其发生频率在不同的人种中有很大差异(9.5%~39%)。发生的原因有萌出位置不足、骨发育不足、牙冠发育过大等[1]。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有时会引起智齿冠周炎,第二磨牙龋等多种临床问题。因此很多临床医生提出预防性拔除下颌第三磨牙[2]。但实际上第三磨牙的保留对修复、正畸、移植等非常有益,而且萌出完全的第三磨牙的拔除可减少手术难度,降低术后并发症[3]。因此,预测第三磨牙日后的萌出状况,决定其保留与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近3年的X-ray片观察,得出可根据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倾斜的角度来预测第三磨牙日后的萌出状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2名在校本科生,37名男生,35名女生,年龄18~20岁之间,具有完整的下颌牙列,没有接受过正畸治疗,共108颗下颌第三磨牙,均为近中阻生。研究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检查下颌第三磨牙倾斜程度和萌出水平。

  1.2  倾斜角度的确定  通过下颌第三磨牙的咬合面中点及根分歧画线,再对与其相邻的第二磨牙作同样的画线,两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度即为第三磨牙的倾斜角度,倾斜度在5°~65°之间者为近中阻生。

  1.3  萌出水平分组情况  据其与邻近第二磨牙的颈线关系而定。A水平:第三磨牙的最高点高于或等于邻近第二磨牙的咬合平面。B水平:第三磨牙的最高部分在第二磨牙的咬合平面与颈线之间。C水平:第三磨牙的最高部分在第二磨牙的颈线之下。在108颗近中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中,37个第三磨牙的最高部分在第二磨牙的咬合平面与颈线之间,记为B水平。71个第三磨牙的最高部分在第二磨牙的颈线之下,记为C水平。

  2  结果

  9个下颌第三磨牙因冠周炎反复发作和疼痛而被拔除,其中萌出水平达B水平的为7颗,达C水平的为2颗。其余99个下颌第三磨牙中,萌出水平达B水平的为30颗,达C水平的为69颗。72个牙齿倾斜角度在5°~30°之间;27个倾斜角度在35°及以上(其中3个倾斜角度大于55°),平均倾斜角度为17.42°±9.38°。在以后的观察中发现,最初倾斜角度较小的下颌第三磨牙变为直立者(倾斜角度为零)要较倾斜角度大的比例高。3年后平均倾斜角度为10.28±6.24。经t检验,与最初平均倾斜角度相比较,3年后平均倾斜角度的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值见下表1、表2所示。

  表1  近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度与萌出的关系 略

  表2  近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萌出水平的改变 略

  其中69个C水平的下颌第三磨牙中,在观察结束时有21个转化为A水平,12个转化为B水平,36个未转化,但其倾斜角度可平均减少10°左右;30个B水平的下颌第三磨牙中,21个转化为A水平,9个仍然为B水平。因此,54.5%最初未完全萌出的牙齿在观察结束时完全萌出或萌出水平增加。

  3  讨论

  第三磨牙阻生占所有阻生齿的98%,33%的个体至少有一个阻生的第三磨牙,15.9%发生在下颌,而50%的下颌第三磨牙为近中阻生[5]。四分之一的下颌第三磨牙因近中阻生而预防性拔除[3]。

  然而本研究表明,如果给予足够的萌出时间,在24岁以前,54.5%最初未完全萌出的下颌第三磨牙在观察结束时完全萌出或萌出水平增加。也就是说,下颌的生长和远中颌间隙的增长可以持续到成年期,许多阻生的第三磨牙可以在21岁以后萌出至功能位置,因此,把所有阻生的第三磨牙都看作无法达到正常的牙列关系或认为它们进一步萌出是不可能,这样的观点是不适当的。

  国外也有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报道,其结论是一致的:即对于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近中阻生),在其无症状出现前不必全部做预防性拔除,在经过一定时间后,有些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是可以萌出的[6]。其萌出的比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高,而那些最终未达到功能位置的近中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经过一定时间,大部分的倾斜角度可以变小。这为以后拔除下颌第三磨牙也创造了有利条件,减少了手术难度和术后并发症。

  在本研究中,3年观察结束时,71.4%(30/42)最初倾斜角度在5°~10°之间的下颌第三磨牙变为直立。33.3%(6/18)最初倾斜角度在15°~20°之间的下颌第三磨牙变为直立。25%(3/12)最初倾斜角度在25°~30°之间的下颌第三磨牙变为直立。最初倾斜角度在35°及以上的下颌第三磨牙没有一颗变为直立的。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近中倾斜的角度来预测第三磨牙日后的萌出状况。有些近中阻生,倾斜角度小于35°的下颌第三磨牙是有可能完全萌出而不必预防性拔除的。

  参考文献

  [1]  Pasqualini D, Cocero N, Castella A, et al.Primary and secondary closure of the surgical wound after removal of 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a comparative study [J].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5,34(1)∶52-7

  [2]  Pasqualini D, Erniani F, Coscia D, et al.Third molar extraction. Current trends [J]. Minerva Stomatol. 2002,51(10)∶411-424

  [3]  程晓兵, 李建虎, 周树夏,等.医生技术因素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作用[J].口腔医学研究, 2004,20(1)∶89-90

  [4]  Hattab FN. Positional changes and eruption of 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in young adults: A radiographic 4-year follow-up study [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1997, 84(6)∶604-608

  作者简介  夏永华(1965~ ),女,辽宁省人,副主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龋病无创伤治疗技术的研究工作。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