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窝洞制备的石膏大牙模型的新型制作方法
发表时间:2009-07-01 浏览次数:654次
作者:吉秋霞,甘瑜,刘梦冬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内科,山东 青岛 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年2月44卷1期 经验介绍【关键词】 牙体牙髓病学;石膏牙;教学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医师有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牙体牙髓病学前期实习是学生由课堂理论学习通往临床实践操作的桥梁[1]。G V Black窝洞分类法是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为使学生直观而深刻地掌握各类窝洞的制备特点,目前各大口腔医学院校多利用石膏大牙进行窝洞制备的练习。石膏大牙的制作方法很多,作者经过多次试验并与传统的制作方法加以比较,认为玻璃胶制备的石膏牙阴模灌制石膏大牙,精确度较高,且操作简便,经济实惠,可推荐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使用。 1 制作方法 材料:市售普通玻璃胶、蜡块、酒精灯、雕刀、调拌刀、橡皮碗。方法:首先根据所需牙位的牙齿解剖形态的不同,用蜡快雕出约4倍于离体牙的模型。注意面形态、点隙裂沟的雕刻。根据蜡牙牙齿的大小,选择大小合适的容器,将玻璃胶注入其中,将事先雕刻好的蜡牙倒置插入玻璃胶内,自然晾干,约需要24 h。小心取出蜡牙,形成玻璃胶阴模,灌注石膏牙模型。在橡皮碗里调拌石膏粉,然后,在玻璃胶阴模内倒入少许石膏,用力轻轻振动,再慢慢加入石膏至充满,抹平底座。待石膏凝固后将石膏牙取出修整。此玻璃胶阴模还可反复灌注多个石膏牙模型。
2 讨论
实验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获得技能、激发创新意识和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课堂[2]。牙体牙髓病学临床前实习课多半在实习室进行,G V Black窝洞分类及其制备是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也是教学难点内容。通常先在4倍于牙齿的石膏大牙上进行洞型的雕刻,然后在硬石膏块上制备洞型,最后才能在安置于仿头模口腔中的离体牙模型上制备洞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牙齿洞型教学单纯凭教师的讲解比较抽象,尤其是G V BlackⅡ类洞型的制备特点同学难以掌握。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石膏大牙上雕刻各类洞型有益于学生直观地掌握窝洞的制备原则,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制作各类石膏牙的模具很少,且没有现成的石膏牙模型,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国内各大口腔医学院校采用多种方法制备石膏牙,均存在一定的弊端。经橡胶阴模翻制石膏大牙,龈橡胶阴模制作困难且橡胶易老化而使应用受到限制;而硅橡胶制作石膏大牙阴模虽精度高,但是价格昂贵;藻酸盐印模材重复性较差,阴模在干燥之后变脆,易于断裂,不能反复使用,造成浪费。作者经过反复试验比较,认为使用市售普通玻璃胶制作石膏大牙阴模是一种简便、经济,且牙齿解剖形态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方法。
在牙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需要雕刻各类牙齿的解剖结构,进行各个牙位蜡型的堆塑,因此有大量的牙齿蜡型。以蜡牙制备玻璃胶阴模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而用石膏柱雕刻的石膏牙也可用于玻璃胶阴模的制备。玻璃胶的种类很多,市售最普通的一种玻璃胶是单组分硅酮玻璃胶,这种玻璃胶可以即时使用,用打胶枪很容易将其从胶瓶内打出,并可以用抹刀或木片修整其表面。玻璃胶的固化过程是由表面向内发展的,固化时间随玻璃胶的厚度增加而增加。24 h内约有3 mm的外层可固化。使用前仔细阅读玻璃胶的性能和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牙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课程设置于牙体牙髓前期实习课程之前。在学习牙体解剖生理学过程中,学生雕刻了大量的各类牙齿蜡型。将此蜡型保存下来,以蜡牙制备玻璃胶阴模可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也可用石膏柱雕刻的石膏牙直接插入玻璃胶内制作阴模。
为提高单个石膏牙模型的质量,在制作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熟悉各牙的解剖形态,雕刻出准确的蜡牙模型。学生雕刻完成后选择较好的蜡牙经过精心修改之后用于制备阴模。②蜡牙应雕刻出适当的倒凹和清晰的颈缘线,但倒凹不宜过大,以免增加取出难度,但是阴模准确性一般不易破坏。③玻璃胶容器选择适当,过大会造成材料的浪费。④由于玻璃胶硬固需24 h,在通风的地方干的快,因此应把玻璃胶放置在通风处。⑤应将制好的石膏牙模型在牙根部摸平,以便于操作及放置。⑥为了获得良好的石膏牙模型,在使用前用雕刻刀将模型做一修整,去除其上多余石膏,修整牙颈缘。⑦使用打胶枪打出玻璃胶时,一定要始终置于容器的最底部,使玻璃胶从下到上充满整个容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玻璃胶阴模产生气泡,影响石膏大牙的质量。这种方法制备出来的石膏大牙精确性较高,窝沟点隙非常清晰。玻璃胶的形变记忆性非常好,完全把阴模翻转过来后仍然可以恢复原形。但在精确度要求非常高的科研或实验情况下,还需借助模具,先形成硬材料阴模,然后对阴模灌注石膏获得所需石膏牙模型。
【参考文献】 [1]董艳梅, 李雨琴. 牙体牙髓学临床前教学体会[J]. 医学教育, 1994,12:3133.
[2]林立,刘永春,高波.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26(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