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血管瘤9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7-01 浏览次数:654次
作者:周伟群,李军,朱靓
【关键词】 血管瘤;口腔颌面部;治疗
1临床资料
200101/200512收治中小型血管瘤98(男46,女52)例,年龄8~63(平均26.4)岁. 发病部位为,唇部28例、面颊部23例、耳颞部16例、颏部9例、腮腺咬肌区12例、舌部7例、腭部3例. 查体:体位移动试验阳性,穿刺有暗红色鲜血. 26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68例采用50 g/L鱼肝油酸钠注射治疗,4例采用手术加注射综合治疗. 手术病例一般选择血管瘤位置表浅而局限者,采用局部切除;对手术不能切除者,采用50 g/L鱼肝油酸钠注射治疗. 以瘤体直径的1/2~1 作为50 g/L鱼肝油酸钠注射剂量(mL),例如瘤体直径为2 cm ,则鱼肝油酸钠的注射量为1~2 mL. 将每次注射的鱼肝油酸钠与20 g/L利多卡因1~2 mL共同溶解,注射方法包括直接将药液注入瘤腔内或瘤体周围,以阻断其交通支. 1 wk后,以同样方法行瘤体注射,1次/wk,直至其消失. 疗效评价分为治愈:瘤体消失, 皮肤粘膜色泽正常,无功能障碍及复发,体位移动试验阴性, 多方向穿刺回抽无血液,随访半年无复发;好转: 治疗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瘤体缩小>25% ,但未完全消失, 体位移动试验阴性或阳性,穿刺有血;无效:瘤体缩小不足25%或治疗前后体征无明显改变. 病例均经1 a随访,结果治愈86例(87.7%),有效9例(9.1%),无效3例(3.0%).
2讨论
血管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良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表现为皮肤或粘膜颜色及形态改变,呈鲜红色,紫红色等. Mulliken等[1]根据临床表现和血管内皮细胞特征将其归纳为真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治疗方法可根据血管瘤类型、大小、部位及患者年龄选定. 对多数患者来说,手术是有效可靠的方法,但危险性大. 非手术治疗中,硬化剂注射最为常用,其中以50 g/L鱼肝油酸钠最为常用. 鱼肝油酸钠可破坏瘤腔血管内皮细胞,迅速地与钙离子结合形成钙皂,诱导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 闭塞管腔, 从而迅速瓦解瘤体组织[2].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还包括放疗、冷冻、微波、激光等. 低温和激光治疗,还有放疗均为常用的非手术治疗,但应用这些方法的同时,需充分考虑到相应不良后果及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Mulliken JB, Clowacki J. Hemagioma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endothelial characteristics[J]. Plast Reconstr Surg ,1982,69(3):412-22.
[2]李万山,魏世成,梁尚争. 鱼肝油酸钠、平阳霉素加强的松龙瘤腔注射治疗头颈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观察[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0,10 (10):84-86.
(总参情报部门诊部,北京 100011,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陕西 西安 710033)